2021-202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3 2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十几年如一日深耕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研究,助力端牢中国饭碗;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帮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祖国巡逻戍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孜孜不倦科研探索,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久前,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获奖者立足自己的岗位艰苦奋斗,浇灌出靓丽的清春之花,成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生动写照。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百年来广大团员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建立功勋的光荣历程,号召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踊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交出一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怕牺牲、浴血斗争,为祖国建设敢于拼搏、辛勤劳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敢闯敢干、引领风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刚健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新时代广大青年唯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才能当好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做好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青春需要在艰苦奋斗中不断磨砺,青年需要在艰苦奋斗中历练本领。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起点,都要依靠辛勤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选择扎根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有助于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亲历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能够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志品质。面向实际、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能够从实践中收获真知,也能涵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广大青年要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用“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奋斗品格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数控技术专家杨永修之所以能操控精密机床加工出高精度异形零部件,靠的是将技术做成艺术,将细节做到极致;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秉持“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发展就多一分希望”的信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冬天去雪场练,夏天跳模拟气垫,苏翊鸣十年磨一剑,为解锁新动作付出艰辛努力。一丝不苟,百折不挠,拼出青春出彩的高光时刻。
奋斗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要想让青春结出累累硕果,就必须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新时代广大青年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必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摘编自《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这是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B.新时代的青年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C.新时代的青年应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承扣起实现祖国统一和复兴的使命,
D.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举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的事迹,引出青春与奋斗这一论题。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论证了当代青年刚健有为的特点,希望他们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C.文章列举杨永修、谭翊泉、苏翊鸣的事例,论证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号召广大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强国伟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应敢于面对挑战,向世界展现出自信。
B.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C.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既有远大理想,又要有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品格。
D.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奉献青春,是100年来中国共青团传承的光荣传统。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江梦南,1992年生,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人,半岁时,由于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了发音和唇语,而非手语。2011年,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的本科药学专业。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在这前后,曾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
材料二:
主持人:听不见这件事你愿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呢?
江梦南:我一般不会避讳这个问题,每当遇到新的朋友,我都会告诉他们我听不见所以有时候他们叫我而我没有搭理,真的不是我高冷,而是我听不见。没有自卑,只是有点失落,觉得有点不公平,就向爸爸妈妈抱怨;爸妈说听不见是既定事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主持人:你希望在别人的眼里是怎样一个人?
江梦南: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我经常跟别人说,千万不要因为我听不见就放低对我的要求和标准。我可能取得了一点点较小的成绩我怕他们会因为我听不见,而觉得我取得的这个成绩特别大,放大好几倍,我不太希望他们这样,我更希望他们以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我。
主持人:你对你的未来有什么打算?
江梦南: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生命科学领域如果有一个难题能够被解决被攻克,那肯定造福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造福所有人。如果我能够做一些什么让别人不再那么辛苦那么艰难,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付出一点点努力,这个世界肯定是非常美好的。
(摘编自央视《面对面》:盛开在无声世界里)材料三:
江梦南:一个字,念一千遍我能够学会,父母都已经很开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颁奖辞: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摘编自央视《感动中国》:从无声的世界里突围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材料四:
“是父母的坚持不放弃,让我学会了‘听’和‘说’,与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学习,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仿佛触动到内心深处的柔软,江梦南温柔的语调中有一丝哽咽“这个奖,有三分之二是颁给我父母的,我自己最多占三分之一。
曾立志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却因要戴口罩交流不便只能放弃医学,转而报考药学到如今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江梦南笑意盈盈自信满满地说:“我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人摆脱命运的不公。
(摘编自《湖南日报》: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访“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坚持帮助她学习唇语而非手语,是为了让她与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学习。
B.她觉得人生的意义是要像健全人一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C.颁奖辞中“从无声里突围”太文学化,不易懂,改为“从无声到有声”更好。
D.当谈及父母时,她多次哽咽,是因为想到了父母无私的爱与曾经艰难的付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梦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与杨振宁等大科学家同列,体现了对年轻一代奋进有为的激励。
B主持人问江梦南听不见这件事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是因为残疾或缺陷一般会让人觉得有失自尊。
C.把残疾人当做健全人,是我们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同时,给予残疾人的精神上的关心与尊重。
D.因曾立志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却因要戴口罩交流不便只能报考药学,这让江梦南至今难以释怀。
(3)江梦南的哪些品质最让我们感动?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蜜蜂
丰子恺 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钻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我一边点香烟,一边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钻,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它又仿佛是一个骗子,把窗外的广大的天地和灿烂的春色给蜜蜂看,诱它飞来。等到它飞来了,却用一种无形的阻力拦住它,永不使它出头,或竟可使它撞死在这种阻力之下。
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钻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螫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得不能工作。除非给它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了,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哪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我顿觉自己也很疲倦,没有搬这些重物的余力。救蜜蜂的事就成了问题。
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
二十四1935]年三月七日于杭州
(原载1935年4月《文饭小品》第3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蜜蜂的活动为明线,自己的情感变化为暗线,两线并进,抒写了自己关注一只小生灵的心路历程。
B.俞平伯先生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篇散文也体现出这样的风格。
C.作者感叹蜜蜂“求生活不容易”,进一步感叹人类社会也如此,表达了作者悲天怄人的情怀。
D.文章结尾处的画线句呼应前文,作者对蜜蜂命运的猜度,表达了他对蜜蜂的担忧。怜悯和自责之情。
(2)文章第6段忽然从蜜蜂写到祖母养蚕的旧事,试从文章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样写作的作用。
(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诅咒玻璃”,“玻璃”与现代文明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写下你的探究结果。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疫情防控的当下,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使用并列关系的复句来概括上面这段新闻报道,不超过40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1082年,宋代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并写下了名传后世的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当中,也会遇到无数次风风雨雨,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个人的眼界、胸襟和气度。当你面对人生的风雨时苏轼的这首小词或许会给予你一些人生的启迪。请以“人生中的一场风雨”为叙事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字数不得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