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7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字《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反讽”的特征在于“正话反说”或能指非所指。
    B.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语义朦胧和复杂”。
    C.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文章列举《新批评》中多种“反讽”类型,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鲁迅作品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
     

    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组卷:44引用:6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皇,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材料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优势体现在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在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当地传统通信设施破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应急通信。这一功能也成为其应用在航空上的一大优势,通过双向通信,飞机能实时地传回位置信息,这样便于空管部门监控飞机位置以及状态,也能在发生事故时,使定位和救援的速度加快,避免更大的损失和伤亡。
          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局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空领域的卫星导航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57.04亿美元。到2020年,一旦北斗导航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并拥有价格优势的话,届时将大量取代GPS,应用于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领域。目前,GPS约占全球市场的95%,我们应清醒地看到,GPS技术在全球市场上的应用已相当成熟,替换GPS的成本将非常巨大,用户对北斗新技术的接受过程会相对漫长。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北斗卫星导航的应用发展。
    (摘编自刘经南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国形象铸造与新型传播生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发射43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19颗,现在已开始向部分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
    B.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开始正式实施,北斗三号工程2009年正式启动,2020年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C.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当时采用的是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优势体现在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实现应急通信,这一功能会避免像马航MH370出事后找不到的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属消息,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的是先理论探索后研制实践、“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战略之路,实践证明这条路是科学的。
    C.材料三通过比较介绍了北斗系统的主要优势即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并分析了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前景,表达了对北斗未来发展的担忧。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已经且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面对美国GPS占绝对优势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北斗系统该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5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嗦!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那里不远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表达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2)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3)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组卷:6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漫画家丁聪为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设计的一幅插图。插图意在表现祁老人对自家房子的自豪与喜爱,可是画家却不多画房子,你觉得画家为什么这样设计?请结合画面加以分析。(不超过120字)
    菁优网

    组卷:4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纳8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12万人。方案确定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12万人的流量。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节目。最终,一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1000美元请来乐队,就使道路拥挤的问题迎刃而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