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见不鲜。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媒介之后,先前的媒介不一定就会消失。陈力丹也认为,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会因新兴媒体的出现而灭亡。他在谈及新媒介环境时指出,纸质媒介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消亡。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但对纸媒的忧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纸消亡论”是一个历时性的命题,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万物互联,报纸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然网络带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学界和业界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报纸是印刷术的产物,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新发展,以其巨大的发展态势影响着各个领域。报业人士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定义不同媒介形式的报纸,关乎着报纸的命运。因此报纸的未来走向,尚需拭目以待。
    (摘编自赵羽迎《融媒体时代“报纸消亡论”》)材料二:
          未来的市场将是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偏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因此,出版产业要从满足需求发展到挖掘需求、创造需求,从而做强做大。
          A出版社是第一批数字转型出版单位里唯一的一家地方科技社,该社手工艺图书在开卷监控的全国旅游图书市场中,10年都稳居第一。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该社在2012年建了手工艺门户网站,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备案注册中国手工艺网络大学。这个网络大学,是依托出版社现有千万手工图书读者、中国手工艺教室联盟、线上会员积累、线下加盟连锁渠道,致力用互联网的方式打破中国手工培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高效、便捷地向大众提供专业、特色、优质的手工艺在线精品课程。
          在这里,流行技法、新奇技巧及时上线,大咖名师提供在线答疑、实时互动,专业课程系统而丰富,多终端、低成本的线上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开启手工学习模式。
          他们的价值就是探索出一个全产业链、一个生态模式、集成商模式,同时在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中,也探索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出版创造的一个价值。“我们利用这个价值,把价值立体化地去利用,价值又引领出一个新的产业,把产业整个链条有效地拉长。”该社社长说,现在A出版社的手工艺图书从不用约稿,全国所有的版权商都主动找他们,国内的一些名师,包括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也都找他们,一定程度上,A出版社成了手工的代名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做产业的价值,最终还是反哺出版。这也是我们做产业最终的目的。”
          未来的出版产业,必须立足于未来,才能做好现在,只有主动求变,才能赢得未来。今天,一家出版企业如果想在整个产业的变革中具有成长性,并不是看你能与谁竞争,而是看你能与谁共生。正如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所讲:“中国出版行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保持信心、增加活力;运用信息技术,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出版态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信息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把出版工作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自觉地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乃至老百姓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把出版工作做好。”
    (摘编自王坤宁《智媒时代来了,传统出版人该怎么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开始被新兴的媒体超越,失去了主流地位。
    B.菲利普•迈耶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做出报纸会消亡的预测。
    C.材料二中A出版社从满足读者需求出发,挖掘需求,创造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在产业变革中得到成长。
    D.材料一从理论上对“报纸消亡论”进行了分析,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基本围绕着“纸质印刷版报纸是否会消亡”和“报纸内容转向互联网之后,还能否称为报纸”展开。
    B.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这是我国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C.网络尤其5G时代的到来给报纸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报纸行业的创新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巨大契机,人们应该积极应对。
    D.要想把未来的出版产业做好,做好现在,立足未来,主动求变,积极与信息技术融合共生,应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共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报纸消亡论”观点的一项是
     

    A.挪威人对报纸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指出现在的报纸正处于成熟期的后期和衰落期的早期。
    B.美国人认为报纸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相对互联网新闻过于高昂,在互联网环境中必将走向衰亡。
    C.人类24小时接入互联网后,纸张会失去信息载体的意义,报纸也将会失去信息终端的作用。
    D.若对报纸的发展过度乐观,轻视新兴媒体的冲击,也会使报纸陷入自我狂欢,反而可能加快生存危机的到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依据材料内容,对下面案例的意义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某报纸将采访力量全部迁入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原先的新闻专业采编部门,全部改为政情、财经、天下、区情等8个频道,原部门主任改为频道总监。只保留要闻、新闻和专刊编辑部,负责报纸编辑。体制整体转换后,记者稿量增加,新闻时效更快,报道内容更全。报纸因稿量增多,可以优中选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组卷:10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泥人张
    冯骥才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快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注】)①撂高的:天津方言,意思是伙计。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饭馆中,海张五与泥人张发生了第一次交锋。这次交锋的直接起因是“泥人张”高傲无礼,没有主动和海张五打招呼。
    B.面对海张五的嘲笑,泥人张用“鞋底抠下的泥巴”捏了泥人,这一细节既照应了前文的“下雨”,也表现出泥人张对海张五的蔑视。
    C.泥人张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除了塑造其高超的技术外,还突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契合了系列小说题目中的“奇人”二字。
    D.在整个故事中,饭店的看客和城中的百姓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对于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作为一个天津作家,冯骥才的小说透着浓浓的“天津味儿”。对于作者的这一写作风格在本篇小说中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典型的北方方言来进行讲述,并且穿插如“嘛样”之类天津方言词汇,使小说的语言显得通俗而又充满特色。
    B.小说中不断提到“戏院大观楼”“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北门外估衣街”这些天津的地点,更加强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C.小说主角泥人张是天津知名的民俗文化代表人物,而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清末时期天津卫的市井风貌。
    D.情节上作者模仿了双人相声的形式,海张五和泥人张仿佛两个相声演员,通过两人之间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从而达到了一种喜剧效果。
    (3)小说在描写泥人张捏泥人时,说他“眼睛只瞅着桌上的酒菜”,但最后捏出来的泥人却栩栩如生。为什么泥人张能够做到这一点?请结合前文中的一些铺垫解释原因,并说明这个细节突出了泥人张怎样的形象特点。
    (4)小说结尾处泥人张的第二轮“复仇”比第一轮更加精彩,其中“贱卖海张五”的字条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前后文,分析这个细节精彩在什么地方?

    组卷:14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案件、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实现高质量司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①           。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生活中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百姓有所呼,②           。从今年“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宣判,到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都彰显了遏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趋势的司法努力。
          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上,强化用户人脸信息保护,会不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此次司法解释,③           。一方面,在依法保护自然人人脸信息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使用人脸识别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明确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规则,以规范促应用,实现惩戒侵权和鼓励数字科技发展之间的平衡。(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说,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B.可以说,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C.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D.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1引用:6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青春最深情的表白。年仅19岁的戍边烈士陈祥榕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青春不朽的丰碑,诠释了青春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戍守边疆寸土不让的守护;青春是不惧疫魔逆行出征的勇敢;青春是科研创新披星戴月的攻关;青春是扶贫攻坚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才是青春的本色,这才是真正的青春,这才是青春的全部内涵。
          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