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12/25 17:0:3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预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处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材料二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立,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
    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
    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
    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7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充足的阳光。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幸而中午的阳光像装在簸箕里,越过南房,倾泻下来,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
          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①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喵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总要抱怨她的脚病。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两只脚永远冰冷,用手指按一下,你会看见一个坑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的疼痛。
          母亲年年脚痛依然。尽管在那一方阳光里,暖流洋溢,母亲仍然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当刺绣刺破手指的时候,她有这样的表情。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据说,刺绣的时候心烦意乱,容易把绣花针扎进指尖的软肉里。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只有左足感到了温暖舒适,相形之下,右足就特别难过。母亲咬牙的时候,没有声音,只是身体轻轻震动一下。这时,我和猫都仰起脸来看她,端详她平静的面容上几条不平静的皱纹。
          我忽然得到一个灵感:“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换个方向,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
          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我站起来,推她的肩,妈低头含笑,一直说不要。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②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卢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对不设防的人,发生无情的威吓。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玻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我快速地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了四合院闭锁严密,黯淡阴冷的环境,表达了对这样的环境的厌恶,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离开”这个封闭的地方。
    B.“碎琉璃”梦象征着当时现实世界的危险,形象地展现了母亲面对的困境:感性上渴望孩子陪伴,为了保护孩子又必须要与之分离。
    C.“我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表现了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并不能理解母亲话的深意,孩子的天真反衬母亲的孤独和痛楚。
    D.末段母亲的话“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也不怪你。”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必将离开她的不舍及对儿子的期望,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室内环境的黯淡阴冷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也为后文写母亲受寒脚痛埋下伏笔。
    B.作为写人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浅近,但寓意深远;正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短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
    C.文章以母亲为主人公,运用追忆的笔法叙写母亲做针线、听儿子读故事等平常生活片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抒写了母子间的深情。
    D.“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文章能够从母子亲情小事中反映时代,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3)文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作者都写到了狸猫,用意何在?
    (4)王鼎钧曾说:“人生在世需要一座房子,而妈妈只是给我们一些砖头,我们得向别处搜集建材,并决定怎样组合。”这篇散文记叙了“我”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琐事,但组合后散而不乱,这与“一方阳光”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古文观止》)(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B.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C.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D.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又称“名刺、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官场套交情、拉关系常用,新春拜年时也会“望门投刺”。
    B.鸡鸣:常指天明之前。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3~5时。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C.相公:既是旧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又用于对富贵人家子弟或年少之人的敬称,也有如本文中“丞相”的意思。
    D.伏腊:伏日与腊日,夏祭曰伏,冬祭曰腊,同时也是两个佳节,“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冬季十二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刘一丈书》这封信通过描绘官场的丑恶,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丑恶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B.文章紧紧围绕“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展开,但对“才德称位”,只是一笔带过,而对“上下相孚”却作了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文章讽刺和鞭挞了丑恶现象,表现了到权门拍马的不易,也流露出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作者通过身份不同的对比,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张扬,作者的憎恶之情便也表露无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5)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漫画笔法,刻画了形神兼备的三个人物,请分别概括三个人物的特点。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①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②          。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东床快婿”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③          。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都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B.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

  • 11.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9引用:1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