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
发布:2024/12/27 18:30:4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 B.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徵之声”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激扬。
B.《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日《随园诗话》。以此相同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很多,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组卷:24引用:4难度:0.6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同时,礼又是乡里社会的规范,为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尊礼行礼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生存原则。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中到社会礼俗和民间风尚,下及家庭伦理和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家礼制的种种影响,留存着道德的烙印,讲求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因为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此即《礼记•郊特牲》所说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看来,讲究礼仪、讲求礼义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特质之一。尽管作为制度规范的传统礼制已经解体,但作为精神追求的礼义却不会随之泯灭,它以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
我们看到,在当下社会生活中,面对日趋丰富的生活样式和更加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的传统礼仪及其礼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和礼义的精神追求却从未停息,也不会停息。
如果放宽视野,即可看到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体都有对礼仪、礼节、礼俗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这些秩序的形成和维系除了依赖硬性的法律条文外,在更多的场合则是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准则。所以在多数场合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往往不是从奖惩角度,而是从动机、德性、良知角度来考虑自己行为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外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如何对待自然界这三个向度上。正如《文化是什么》一书中说的,“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礼体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华传统礼制中一以贯之的“敬”。这种“敬”,经过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对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发挥着抚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功效。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礼俗和礼仪,并且在礼俗和礼仪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的支撑。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摘编自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物质的富足给予人们充实精神层面的条件。礼仪的出现和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代,礼仪的价值更多的是作用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需要有优秀的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畏之心,防止社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中变质。社会可以继续前进发展,但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抛弃,不能因走得太远而忘记古人在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等方面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对古代礼仪精髓的传承可以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和特色。中国正在致力于对外开放,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工作等,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礼仪、文化有独特的魅力,对世界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也将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继续为世界瞩目。这些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能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也将为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古代礼仪的取用上,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价值观,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古代礼仪中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内容。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摘编自郗悦《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当代价值的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谈起,由古及今,由中及外,对于礼的阐述逐步扩展,最后归结到“敬”这一礼的核心观念上。
B.《礼记•郊特牲》中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说明古人对礼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超出了“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
C.材料一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能够把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和其内在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谈。
D.材料一引用《文化是什么》一书的相关内容,证明人的价值观念外化的三个向度,同样,也可以用来证明“礼”也是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体现其思想的礼制也在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礼俗等方面产生着种种影响。
B.道德重在实践,行礼可以律己,律己可以提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以至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C.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一样,在表现不同的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的价值追求。
D.我们今天对传统礼仪的继承,既要符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也要考虑国人走出国门所产生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3)下列材料不.能.用来证明“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的一项是
A.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 18 岁成人仪式规范》,通过规范的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B.人们在写信时常用尊称,如给老师写信,在称呼下可加“老师”“先生”“座右”,给父母长辈写信,在称呼之下可加“膝下”“尊前”等。
C.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在网络上有在线修谱、保存分享、家庭联系等网络服务,使家谱更方便记录与传承。
D.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少先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中学生要见义勇为,勇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阻。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某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①则甘而不固②,疾则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晨览夕披 披:翻阅 B.耽酒渔色也 耽:沉溺 C.察其微言 微:微小 D.轮扁斫轮于堂下 斫:砍削 A.书何负于帝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帝之自取灭亡 哀吾生之须臾 C.以夸博记者 斧斤以时入山林 D.释椎凿而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C.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④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B.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②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7)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组卷:47引用:4难度:0.5
六、(10分)
-
8.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请用简明语言,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字数在50字左右。
(2)写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表明你对小鸡的态度。字数不超过20字。组卷:25引用:1难度:0.7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按个心形点赞,微博意见投票或评论,某乎体的“如何看待……”,凡此种种,都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或许,再沉默的人,也在各种事件中表达过观点;再迟钝的人,都会发现表达一个观点、发表一个评论是如此简单。
即将走入社会、步进高校的同学们,作为人民的一员,对于“应如何发声才好”这个问题,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