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五中高三(上)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唐书•王维传》云:“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王维在安史之乱中逃避不及,被迫出任叛军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凯茜•卡鲁斯指出,所谓创伤记忆,“是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这些创伤记忆在王维诗中反复出现。如《与魏居士书》云:“偷禄苟活,诚罪人也。”《责躬荐弟表》云:“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不过,细读王维诗文也会发现,他在直接涉及自己的诗文里,对创伤事件往往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且只表示戴罪有愧,不作或少作辩白,只有为之作文的友人与自己有相似相近的遭遇,王维才充分显示出表现创伤记忆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显示这一特色,还有必要从王维创作的一个习见现象谈起。王维《山中寄诸弟妹》云:“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对面写起:前一首是“身在山中,却从山外人眼中想出,妙悟绝伦”,后一首则“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实际上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此处与彼处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又在这一定的距离之外远远、静静地仔细端详和打量,造成彼此之间既离又合、似合又离的特殊效果。与从对面写起十分类似,王维诗中还每每出现从一定距离之外回看、遥看的场景。王维也很喜欢以这种回看、遥望的方式来为诗作结,如《观猎》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最后,王维诗的这个特点,在他为陷贼和出任伪职的经历所深深痛苦的晚年,也在其有关创伤记忆的诗文里被延续下来,得到另一番巧妙运用。也就是说,王维以这种从对面、从一定距离之外静观和书写的“作法”,不仅像在《与魏居士书》等作品里那样只表示有罪有愧,还试图替他人——更替自己,作必要的辩白。如《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王维代被朝廷任命为刺史的薛姓友人作谢表,除了与薛姓友人曾担任陕州地方官的经历稍有不同以外,人们一眼可知所写的一切其实也都是王维的亲身经历。同时正因为写的是友人,王维也大胆、直率地写到当日被刀枪相逼、“偷生厕溷”的屈辱遭遇。这是他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里所刻意省略的。
卡鲁斯说创伤记忆会通过幻觉等方式反复出现,在王维的诗文里,创伤记忆的确反复出现,但不是通过幻觉的方式。在直接与己相关的诗文里,王维只悔罪不辩白,在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他人所写的表、碑等作品里,他不仅悔罪,而且在对他人当年残酷遭遇的展现中,巧妙为自己辩白。王维年轻时即作有《观别者》诗:“不行无可养,行去百优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详写所见依依惜别的场景,但结尾联系自身云:“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中。”王维习惯从对面、从一定的距离之外写起,这或许不仅是“作法”问题,还表现了王维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立场和态度。近年来,在文史哲及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对所谓“创伤记忆”的研究似成一时风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如王维的诗文亦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
(摘编自沙红兵《草木岂能酬雨露 荣枯安敢问乾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是王维遭遇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这一无法回避的经历形成了他的“创伤记忆”。
B.对自己的残酷遭遇,王维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中很少涉及,但在为有相似经历的友人作文时,能在很多地方见到它的影子。
C.从对面写起,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端详和打量,可以达到更加特殊的艺术效果,能让表达的哀乐之情都“加一倍”。
D.王维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不是在创伤后才有的,而是早已有之,而且这种写法不一定都与创伤记忆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述的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这是王维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本文的立论依据。
B.文章引用卡鲁斯关于创伤记忆的论述,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创伤记忆的概念,另一方面是为印证王维创伤记忆的表现形式。
C.文中论述王维诗喜欢从对面写起的目的,是表现王维在为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友人作文时才会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伤记忆的特色。
D.文章大量引用王维的诗句主要是为了论证王维写诗的“作法”,以及他观察世界,人生和对待自己经历的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诗中说自己“诚罪人也”“负国偷生,以至今日”,这是王维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方式,符合王维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B.王维诗《南坨》中“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一句,同《观猎》一样,以回看、遥望的方式作结,从而淡化了自己的创伤记忆。
C.王维写友人时,也写出了他们当年的屈辱遭遇,目的不是为友人申诉,而是借这种方式巧妙地为自己辩白。
D.文章结尾说王维诗文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说明王维创伤记忆的现象在其他学术领域也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诚如历史学家成康•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深刻指出的,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而“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它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中解脱出来”,此种认识,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黄兴涛,陈鹏《“细菌”和“病毒”概念最初传入中国》) 材料二: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跳了出来,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屠呦呦说。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摘编自屠呦呦《一提青蒿素眼睛就亮,曾扛住190次失败》) 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日前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推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世界传统医学更深入地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好保护世界各国人民健康。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整体观、治未病等思想,体现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中国智慧,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更广泛的认可,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传承数千年中国智慧、历久弥新的中医药,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辉,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断作出贡献。
(摘编自郑汉根《推动中医药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1)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中医蕴含“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效能,都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
B.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C.中医药智慧成果颇丰,比如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D.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提高血流的剪应力,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类宿主与病原体之间关系,《瘟疫与人》一书中认为,技术与知识终有一天会把人类从病毒中彻底解脱出来。
B.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中的重要贡献,意味着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将发挥主要作用。
C.如果屠呦呦课题组没有查阅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取青蒿素方式就难以改变,抗疟效果也就不明显。
D.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维护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与和平相处不断作出新贡献。
(3)屠呦呦为什么能成功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问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①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②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岩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整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③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④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⑤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⑥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路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⑦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⑧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节)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⑤段运用三种人称叙述,既亲切自然,又便于抒情,又能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叙述灵活,使行文摇曳生姿。
B.文本一写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即告诫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还与文章的标题“勿忘树”相照应。
C.文本一与文本二在文体上不同,文本一主要写勿忘树在煤海上茁壮成长的事。文本二主要写意象的内涵以及构成意象的六个条件。
D.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文本一中定有不可少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2)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3)请结合文本一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线句子的理解。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乡村来说,春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接连喊热了。村子东头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浅黄变成红色,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请写出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名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有着更优越的成长环境、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青年人学习环境从以往“有什么就读什么”渐渐优化为“想读什么就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为炎黄子孙的底气、志气、骨气和才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茁壮成长,准备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贡献力量。
为引领青年人更好地阅读,市广播电台“青年领读者”栏目,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要为青年人推介一批经典读物。电台编辑邀请你参加栏目节目的制作工作,请选择一本书,准备一篇推介广播稿。依据栏目用意,结合现实需要,阐述推介理由,并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