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五)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
          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
          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使,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改造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这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并不是人类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对野生动物,也就是中间宿主的捕杀,公共卫生条件的管理疏漏,也为病毒跨物种的被迫迁移制造条件。人类给病毒的旧世界制造的压力,现在以传染病的方式回馈给人类,又形成人类的压力。
          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生物学家叫它“模因”。随着文明发展的加快,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作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配套的制度弥补了这个局限,从而使更多的人得以存活。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但是在获得这个能甲的同时,我们有时也会消耗掉用来打造其他能甲的资源。随着对中间宿主生存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多个病毒实现中间跳跃,让人类两线或多线作战,腹背受敌,我们的防御能力能够承受多少?我们能够承受多少大规模不明传染病的同时爆发?
    (节选自尹烨《生命密码》,有删改)材料二:
          作为引起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的表面覆盖着S制突蛋白,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引发SABS感染。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城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最后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
          SABS-CoV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有网格蛋白参与,辅助ACE2与SARS-CoV的结合。因此,虽然ACE2是SARS-CoV入侵入体的靶点,但在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并非只有ACE2“助纣为虐”,切制ACE2胞外域的蛋白酶ADAM17,参与SARS-CaN结合ACE2与膜融合过程的网格蛋白,都是“帮凶”。今天,COVD-19的预防与治疗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SARS-COV入侵人体能点ACE2的揭露,阻断病每和ACE2的结合成为了COVD-19治疗方向之一。跨膜蛋白酶ADAM17和网格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角色也为免疫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末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这正是万物的灵长赢得这场艰难战役的希望之光。
    (节选自杨金奎《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的结构机制》,有则改)(1)小明看完材料二,绘制了一幅“SARS-CoV通过ACE2侵入细胞示意图”,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A.结合
    B.ADAM17
    C.切割
    D.ARDS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所说的“惊险的一跃”,既指病毒从原宿主感染中间宿主,也指病毒由中间宿主感染人类。
    B.病毒的突变速度与新旧宿主间基因环境的相似程度成反比,但却与病毒的适应性、稳定性成正比。
    C.材料一把病毒和人类进行类比,以表现对病毒的批判与同情,对人类一些错误行为的示警与反对。
    D.两则材料都提到医学能够预防和治疗病毒传染,材料一比较笼统,材料二提出了具体的治疗路径。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能成立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物种与病毒原宿主的基因差异足够大,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
    B.只要某物种的个体感染了病毒,那这个病毒就能在整个物种内部随意传染。
    C.药物如果能够阻断ACE2和SARS-CoV蛋白刺突结合,就能使人体成功免疫。
    D.当人类基因进化速度追平社会发展,战胜病毒便不需要消耗其他物种资源。
    (4)材料一是一篇科普文,材料二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表达效果上却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请根据材料归纳。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它所从属的人之间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后面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大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起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请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地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冯三就坚决不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是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下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哪怕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他会突然张口,喊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像早已疏远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彻底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次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取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受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可他还不甘心,又希望你长大得财。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一个姓加上兄弟几个的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不见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一个也不认识。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儿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相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了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文本二:
          劳动的人把名字放在家里出去了。
          那是一个人远离另一个人的孤远劳动。一村庄人远离另一村庄人。
          同行的老牛不会喊出你的名字。它顶多对你哞一声,像对其他牲口那样;手中的锨只感到你逐渐消失的力气;你引水浇灌的麦田不会记住你的名字,那些在六月的骄阳下缓缓抬起头来的麦穗不会望见你,它遍地的拔节声中没有一声因你而响为你而呼……
          隐身劳动的人,成为荒野的一部分。
          一个人在暗处处理着自己的事情。一村庄人在暗处处理着各自的事情。这是一大片原野上的事情。
          就像草,看起来每一株都孤立生长着,有各自的根、茎和叶子,有各自的长势和风姿。可是风一刮一大片都倒了,天一旱一大片都黄了,春天一到一野都绿了。
          黄昏的时候,名字对着荒野呼喊人,声音比最细微的风声还轻,直达人的内心。每个人听见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只有一个去处。
          被名字呼喊的人,从黄土中缓缓抬起身,听到名字的呼唤会扔下活往家走。荒芜一天的人,此刻走在回家途中,不远处泥屋简单的家使这群劳动的人有名有姓。
          没有名字的人还将无休无止地埋身劳动;没有名字的人将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
    (摘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三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因为名字有美好的寓意,他希望在别人叫他名字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和财富。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大家能接受这样的名字完全出于习惯、顺口。
    C.虚土庄的人平时对正经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这从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可以看得出来。
    D.文本一尾段“另外一个村子”可理解为另一个世界一死亡之后,死后名字被擦亮,这也反衬出对糊里糊涂地活在现实世界的无奈。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如“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灵感来源于乡村生活,朴实无华却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B.小说取材于乡土,风格质朴。但与“非虚构”类作品不同,它不拘泥于真实,如“虚土”就有很强的象征性,于是故事取材的真实与否都不再重要。
    C.作者善用修辞,如“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运用比喻,又如“‘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运用比拟,让人印象深刻。
    D.小说叙事视角较为灵活,比如“冯三会悄悄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是从冯三的视角叙事,而此段的其他语句则切换成外视角。
    (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及两则文本的内容,谈谈乡土中的人为什么不需要一个“正经名字”?又为什么期待别人呼唤他的名字?
    (4)两则文本都探讨了乡村中名字的话题,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艺术表现有怎样的差别?请比较并简要说明。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高粱高密辉煌,凄婉可人,爱情激荡”。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细腻地表现了“我父亲”对战火血腥的紧张不安与陌生新奇,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展现了时代的变与不变。
          2022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
          以上材料对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