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的潜能,推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三方面着力。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理念共识是核心。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和现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传承发扬如此丰厚的遗产资源,需要全社会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大格局观,凝聚共识,主动作为。
          10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具体文物的保护传承,全力当好中华文明薪火传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尤为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并未停留在文件与理念上;在此进程中,一大批文化遗产获得抢救性保护,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得到世人关注。以申遗为例:泰山申遗成功,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历史,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类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不仅创造出一片如公园般秀丽的考古遗址,更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让文化遗产资源“亮起来”,科技赋能是重要途径。数字化、影像化等技术手段的加持,对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近年来,大众媒体纷纷以文化资源入题,通过先进技术带领观众“古今穿越”。《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节目聚焦传统典籍、考古遗址、中华国宝、节日文化等主题,以昂扬的文化自信、贴近大众的传播语态,在广大观众心中扎下了“文化之根”。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不久前上线的敦煌遗书数据库极具代表性。这一数据库通过现代数字处理技术,重新汇集起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敦煌遗书资源。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华夏大地,又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开放给全世界的敦煌学爱好者。
          除了数字化建设,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线上交互场景的新颖应用,也为文化遗产插上了新时代的翅膀。游戏技术和文旅产品结合、数字场景模拟与还原、沉浸式云游观展等新工具、新体验,实现了让文物“自己说话”。“云游长城”小程序通过游戏技术打造出一座“数字长城”。7月22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新员工——虚拟数智人“艾雯雯”。文化遗产保护与元宇宙的结合已引发无限畅想,数字文保也开启了更多可能性,这或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
          让文化遗产资源“传起来”,年轻群体是关键。文化遗产要真正建构蓬勃向上的生态,就要与当下生活和年轻群体产生广泛交集。唯有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是单向地传达信息,而要激发年轻人主动融入、积极分享的意愿。
          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还会影响到未来。迈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新形势,让散布于锦绣大地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让大众共享文化之美,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取材于吕帆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古老的中华文明给中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宏伟壮丽的皇家建筑,还有众多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
          在首都北京就有这样一家公益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成立近20年的时间里,这家组织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并招募了大量志愿者,在多个地区开展了特色项目和活动,帮助很多社区居民保护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
          自2003年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关注着散落在社区和民间层面的文化遗产。据资料显示,在2006—2008年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名为“老北京之友”的调研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老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和古建筑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及保护状况考察,并发布了两个年度评价报告,以推动对北京老城的保护。
          胡同是北京老城区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街道自元朝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设元大都以来,已有75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北京二环内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中还能看到很多老胡同。它们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支脉,也在默默地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胡同有所减少,现存的关于北京胡同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基于十余年对北京老城全面的记录和调查经验,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老北京遛弯儿计划”。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表示,从有限的关于胡同的资料里发现,胡同统计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胡同旁的建筑也从平房民居变成了高耸林立的商务楼宇;现有的民居中有些设施也不再符合传统标准;启动这个计划的初衷是要了解老北京胡同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这项计划截至2019年共进行了三期,中心团队与160余位志愿者再次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形成了新的胡同数据库。同时,制作出实用的《老北京胡同遛弯儿手册》和《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帮助公众深度体验并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中心团队希望把“老北京遛弯儿计划”作成一个长期的项目,未来还会根据社会变化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记录。
    (取材于陆佳俊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为了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潜能而着力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非常丰富的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
    B.凝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共识,坚定传承的理念并主动作为。
    C.通过先进技术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从而扎下“文化之根”。
    D.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和社会,以此激发年轻人积极行动起来。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遗成功有助于让泰山、良渚遗址等文化遗产“活起来”。
    B.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能让文化遗产在世人眼中“亮起来”。
    C.国家博物馆用“艾雯雯”,意在让虚拟数智人“亮起来”。
    D.年轻人主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能让文化遗产“传起来”。
    (3)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老北京遛弯儿计划”意义的一项是
     

    A.搜集胡同基本信息,考察对胡同的保护状况。
    B.胡同能够见证北京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
    C.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
    D.保护老北京的胡同,传承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文明。
    B.数字文保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
    C.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是由民间力量保护的。
    D.“老北京之友”调研项目发布的评价报告与胡同没有关系。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保护与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1】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趋末之民[2],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能于无用,商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赀产,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漏卮[3]。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4]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注释:【1】僭:超越本分。渎:轻慢。【2】趋末之民:指商人。【3】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4】押:规矩,法度。押,同“柙”。
    (取材于王安石《风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为 制:遏制
    B.短褐未尽 完:完整
    C.工者能于无用 矜:怜悯
    D.江海不能漏卮 实:使……充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在正风俗而已 浩浩如冯虚御风
    B.商通货于难得 屈原,名平
    C.贫者耻其不 而半山居雾带然
    D.而又纠罚困辱 既自以心形役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
    B.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
    所以京城是风俗的重要机构
    C.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
    因此所用物品没有破旧就被人毁弃
    D.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防微杜渐是容易的,到酿成大祸时再挽救就很困难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俗端正,能让百姓发生好的转变,还能让国家变得强盛。
    B.作者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国运兴盛,百姓富足,风俗淳厚。
    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现特异的样式,其他地方很快就会仿制。
    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将精力用于种田时,就不会再挨饿。
    (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样论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

    组卷:16引用:1难度:0.9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1分)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斯辱矣;朋友,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组卷:30引用:3难度:0.3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雨后独登拟岘台【1】
    陆游
    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
    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
    谁能招唤三秋月?我欲凭陵万里风。
    更比岘山无湛辈【2】,论交惟是一枝筇【3】
    注释:【1】这首诗是淳熙七年(1180)夏季陆游在抚州时所写。拟岘台,宋人所建,其山川形势与湖北襄阳县岘山相似。【2】湛,指邹湛。晋时羊祜曾登岘山,向邹湛等人感慨道,很多登此山远望者都湮没无闻。邹湛认为,羊祜有美好的品德和名声,必与此山俱传;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会湮没无闻。【3】筇:竹杖。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空”写出了阁之高,可见诗人已经登上了拟岘台。
    B.“兴未穷”表明诗人在登台望远时触发了无穷的兴致。
    C.“晒网”是诗人登高所见,隐含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
    D.“论交惟是一支筇”表达诗人对邹湛所用竹杖的羡慕。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巧用对比,以登到台上后“兴”的无尽来衬托“目力”的有限。
    B.诗中争泥的“燕子”与白居易笔下争暖树的“早莺”所蕴情感相似。
    C.颈联对仗工稳,在登台所见秋月与所感秋风之中寄寓了诗人的豪情。
    D.此诗和杜甫《登高》都是先写所见景,再叙述相关的事,最后抒情。
    (3)请从意蕴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组卷:29引用:1难度:0.5

七.作文(50分)

  • 12.对于新修订的第四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的近千条新词语,有人认为,“齐抓共管”“生态文明”“凝心聚力”“云计算”等新增的词语,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有人认为,“弯道超车”“刚需”“逆袭”“脑补”等新增的词语,是社会生活的彰显;有人认为,“见贤思齐”“文以载道”“厚德载物”“法不阿贵”等新补的词语,是民族自信的展现……请以“新词语与新时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13.简单质朴的日常生活,可以散发怡人的情味;真实诚恳的言行举止,可以散发动人的情味;相互帮助的寻常小事,可以散发感人的情味……
          请以“人间情味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7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