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7 3: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组卷:2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之海
    刘慈欣
          颜冬站在自己刚刚完成的冰雕作品前,长出一口气,抬头扫了一眼天空。就在这时,他第一次看到了低温艺术家。
          它是一个从空中急剧下坠的巨大球体,在半空中突然刹住。颜冬抬头仔细观察那大冰球,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异常洁白。
    “我是一名低温艺术家!”一个清脆的男音从冰球中传出。“这个大冰球就是你吗?”颜冬仰头大声问。
    “我的形象你们是看不到的,你们看到的冰球是我的冷冻场冻结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的。”低温艺术家回答说。
    “你的冷冻场真厉害!”
    “当然。刚才看到这样一个展览会,我产生了交流的愿望。不过坦率地说,下面这些低温作品中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并不多。现在我要创作了,可惜这里没有我需要的冰材!我现在需要去海洋!”
          一支庞大的机群追随着低温艺术家留下的航迹,在五千米空中向海岸线方向飞行。对于后面飞机上记者们的提问,低温艺术家一概懒得回答,他只有兴趣同颜冬谈话。
    “你们的星球一定很冷。”颜冬说。
    “是的,所谓温暖,不过是宇宙诞生后一阵短暂的痉挛所产生的同样短暂的效应,它将像日落后的暮光一样转瞬即逝,能量将消失,只有寒冷永存,寒冷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淡淡地说。
          颜冬从飞机上向下看,下面早已是一片汪洋。这时,低温艺术家突然停下了,静止的冰球又在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氧氮雪花,雪花都被吹向一个方向,像是冰球随风飘舞的白发。
    “我要开始创作了!”低温艺术家说,没等颜冬回话,它突然垂直俯落下去,很快消失在海面蓝色的背景中,在那个位置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白点,这白点很快扩大成一个白色的圆形区域。“天啊,海冻了!”飞行员猛拉操纵杆,颜冬眼前一黑,又听到他说:“啊,不,真邪门儿了……”再看看他,一副梦游的表情。所有的飞机像一群被惊飞的鸟。
          这时,一个巨大的冰块急剧上升,底部已离开了海面。现在,在空中已经可以完整地看到它,这暗蓝色的长方体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空。与此同时,它投在海面上巨大的阴影也在移动,露出了海洋上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景象。颜冬看到,他们飞行在一个狭长的盆地上空,这盆地就是大冰块离开后在海中留下的空间。它形成了几千米高的悬崖!这是摩西劈开红海的反演。最让颜冬震撼的是,整个过程居然很慢!这使得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欣赏这旷世奇观。
          五天来,低温艺术家以平均每天一千块的速度从海洋中取冰,并把冰块送到地球轨道上去。他在每个冰块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极薄的透明滤光膜,这种膜只允许不发热频段的冷光进入冰块,发热频段的光线都被反射,所以冰块保持不化。
    “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颜冬说。
    “我约你来就是为了谈谈,但我们只谈艺术。”低温艺术家说。
          颜冬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高空的寒冷使他有些颤抖,他问:“艺术对你很重要吗?”“是一切。”
    “可……生活中还有别的东西,比如,我们还须为生存而劳作。”
          低温艺术家的声音从冰原深处传了上来,冰面的振动使颜冬的脚心有些痒痒:“生存,咄咄,以后,它就像呼吸一样轻而易举了。”
    “那社会生活和政治呢?”
    “以后个体将融入主体,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和政治了。”“那科学,总有科学吧?文明不需要认识宇宙吗?”
    “当探索进行到一定程度,一切将毫发毕现,你会发现宇宙是那么简单,科学也就没必要了。”
    “只剩下艺术?”
    “只刺艺术,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
    “我诅咒你该死的艺术!”颜冬终于失去了耐心,破口大骂起来。
          此时,被送入地球轨道的巨冰闪着无数的光芒,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河,这天河在地球的天空中庄严地流动着,像一条流过蓝色平原的钻石大河。
          低温艺术家没有理会颜冬的诅咒,说:“我完成了,你觉得怎么样?”颜冬沉默良久,只说出了两个字:“服了。”
          他真的服了,这之前,他曾连续三天三夜仰望着冰环,不吃不喝,直到虚脱。他觉得永远也看不够,他被这宏大的美完全征服了,整个灵魂都融化于其中。
    “不过嘛,你也就是看看,你肯定创造不出这种美,你太琐碎。”
    “是啊,我太琐碎,我们太琐碎,有啥法子?都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要养活啊。”
          干旱已持续了五年,为了挽救干枯的地球,人类成立了世界危机组织。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组织负责人带他来到了一个叫海洋回收部的部门。见到海洋回收部的总工程师后,颜冬对他说:“我带来了一个回收冰块的方案。”说着他打开背包,拿出了一根白色的长管子和一个反射镜,颜冬一口气讲完了自己的回收构想。
    “不错,这确实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颜冬呆呆地望着总工程师问:“您是说,已经有人想到了?”
          旁边的一名工程师说:“只是,这个方案,将使地球海洋失去百分之二十一的水。”
    “可是犹豫不决的话,地球会失去百分之百的水。”颜冬急切表明自己的态度。
          颜冬的回收海洋方案终于通过了。当万千冰块被导光管和反射镜融化成冰流星,以超音速音爆传到地面,像滚滚的春雷,几万亿吨的水重新属于地球了。
          雨一直下到黄昏才停,海底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水洼,在从云缝中露出的夕阳下闪着金光,仿佛大地的一只只刚睁开的眼睛。
          颜冬跑到最近的水洼前,他捧起一捧水,把它撒到自己的脸上,任它和泪水一同流下,哽咽着说:“海啊,我们的海啊……”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冬的经历表明人类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追求,也能拯救自我,生命的目的对于每一类物种来说是不一样的。
    B.作者在表现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场景时刻意隐匿了其他人,仅从颜冬的视角展现,让读者更有一种身份代入感。
    C.小说中“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这一细节,既表明了地球生存环境在急剧恶化,又显示了颜冬内心的忐忑。
    D.作者将大地上的水洼比作“刚睁开的眼睛”,不仅说明水资源的宝贵,也表现了在面对外太空文明时人类精神的觉醒。
    (2)有关对低温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低温艺术家的出场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气势,为下文他鄙视地球艺术家乃至漠视地球生命的态度做了铺垫。
    B.温暖是“短暂的效应”,寒冷的美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他对温暖和寒冷的认识有关。
    C.在与颜冬的交谈中,低温艺术家否定了人类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甚至否定了生存的需要,只肯定了人类的艺术追求。
    D.低温艺术家提到的“琐碎”,意思是在乎细小的事情,其实是作者对他只在乎自己艺术创作,而不关注众生安危的讽刺。
    (3)在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过程中,颜冬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科幻小说的特点之一在于“经以科学,纬以人文”,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组卷:19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体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离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电/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
    B.万乘,“乘”四马一车,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
    C.三战三北的“北”指败退,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
    D.文中的“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
    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
    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
    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
    ②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
    (5)鲁仲连是从哪些角度劝说燕将撤军的?请简要概括。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Ⅳ。

  • 9.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论点、论据、结论皆存在逻辑错误,请指出这些错误并说明原因,使论证逻辑严密,更有说服力。
          所有的伟人都是在青年时代便立下凌云壮志的。我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多岁就决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家国大业,他说不管用多少年一定要把天眼建成;劳动模范、西沟妇女申纪兰,带领全村人开荒山,植绿林,她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追求,只求把一棵一棵的树种活;党的好干邵焦裕禄,用他年轻的生命书写兰考大地上的奇迹,他说一定要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正因说多这样的青年志存高远、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朱熹曾说:”土志不定,终不济事。”志向不坚定,最终必定一事无成。

    组卷:4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浙大博士生孟伟发布视频称:“我是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浙江大学自己的博士生,还记得八年前在本科毕业典礼上,我们的院长对我们说,‘你们就读过的第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你们就读过的唯一一所荣誉学院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孟伟给浙江大学丢人了,孟伟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丢人了。”
          据了解,孟伟曾介绍自己有三个身份:在读的博士、兼职的外卖骑手、10个月大婴儿的父亲。我们都知道读博难,送外卖苦,养儿累,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孟伟最初去送外卖,也是因为孩子出生时患爆发性心肌炎,ICU医药费每天动辄两万。面对困难,他没有被生活打倒,但大学里的耀眼履历为他积累的经验和荣光,反衬出他现在的生活有些暗淡无光。
          对于上述新闻,你怎么看待?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