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20 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别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以和谐为美是中国古代的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刚柔相济是实现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刚、柔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的对立统一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毕达哥拉斯派与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最美,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这不仅是出于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
    C.喜剧和悲剧因素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关汉卿的杂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D.“中和”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强调平衡、统一,过于保守,对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有制约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组卷:10引用:6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圆世界
    李新文
          ①团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②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间。这么说吧,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叶准会把形如波浪的绿色送给你,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涂满荷的色彩、光芒和质地。随后,钻进你的脑子和每一根神经,好让你与整个场域一同呼吸、脉动,成为湖的一部分。这样的荷看久了,再看什么都是绿的了。那就闭上眼吧。可眼一闭,骤然听见大地在律动,阳光有降落,荷花在悄悄开放,好比展开一个隐秘的妙趣横生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感到荷的影子无所不在,把她们的光与影、声与色、美与洁、梦与幻,以及生命里的宁静与超脱等,都推向极致。不一会儿,又变成连通天地广宇的大象。迷幻中,感觉自己也像一根植物在阳光里生长,拔节,开花,结果。至少,这些过程在你的体内悄然发生。便想,一个在紫陌红尘中行走的人,能与这片荷色相遇或听一听荷的声音,真是福气。
          ③有鸟在叫。唧哟,唧哟,唧哟。简约明快得充满不可理喻的弹性与张力,像在呼唤什么,又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睁眼一瞅,是翠衣鸟,与荷一个颜色。起先,它在柳树上叫了几声。一会儿,从树丫间蹿下来,栖在一片荷叶上,扭一下头,抖一下翅膀。看得出,这鸟飞了不短的路程,来到这里很累了,少不得小憩一会儿或休整一番,再出发。
          ④我也倦了。
          ⑤面对不俗的荷花,我想起一个人——屈原。对了,还真是屈原。那个身心忧悒的人被楚怀王抛弃后,只好风一程、雨一程,在江南的山水间流转,再次作生命的出发。起初,我满以为流放不过是古代很轻松的刑罚,大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我错了,到如今总算明白,流放绝不是什么放任自流,更不是让你游山玩水、随心所欲,而是比任何一种酷刑都残酷的惩罚--终日艰难跋涉,作苦苦的精神泅渡,甚至看不到生命的彼岸。然而,屈原遭遇的偏偏是流放。毫无疑问,团湖是一脉水,汨罗江也是一脉水,纵使从团湖到汨罗江得绕一个大弯,也仅仅数十里水路。可恰恰就是这曲折的生命线,勾勒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图景。似乎,他的脚跟丈量的不是水路,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距离--完成一个冥冥中设下的生命大圆,仿佛水就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此刻,站在团湖边,我不知哪一朵荷花属于屈原,哪片花瓣上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只觉得,满湖的荷声,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阳光下传过来的,那么缥缈而又真实。走近这片荷,心里的许多事情仿佛一下全消散了。
          ⑥吁口长气,细细想来,人世间还真像由一个个这样那样的圆组成的。就我来说,这么些年从乡下出发,以谋食为圆心、为半径,绕着圈跑了很多地方,现如今浑然不觉转到绿意浓郁的团湖寻求心灵的净化。想想,这不是个圆,又是什么呢?
          ⑦傍晚时分,夕阳照红一湖莲花,莲花在风里摇曳,融成绝美的景致。不多久,村庄的瓦屋上,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增添了不少静谧。远远地,一群农人牵着耕牛归来,一只只牛蹄敲打着土地,清脆、悦耳,夹杂着几分湿漉,间或一声长哞,摇动一湖荷色。
          ⑧月儿上来了,挂在柳树的枝丫间。雇一条木船,在湖里慢慢荡开来。这滋味,与汉乐府里采莲的情形有得一比。月光并不太皎洁,从树丫的缝隙里钻出来,落在大片的荷叶上,如蒙着一层薄雾。不远处站着一座凉亭,高耸突兀的样子,像一个人在沉思,又像在观望一个个日子。透过月光,我恍惚看见成群结队的月光分子以及荷的香气分子一个劲地涌向木亭,继而进入亭子的内心,而此时的木亭,似乎已经成为夜色里的一个精神性象征了。
          ⑨船在荷丛中穿行,如同浮在梦里。月下看荷,一片墨绿,显出只可意会的风味。而莲花在月色里睡去,流露着难以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心事掩藏起来。我躺在船头,顺手摘一片荷叶把脸遮着,然后大口呼吸,口鼻一张一翕间,不单感受到荷的清香,还有天地宇宙的静谧与阔大,像与喧闹的世界隔着很远的距离。倏忽间,只剩一个由天空、月色、荷花以及湖泊组成的大圆。我在这样的“圆”里,什么也不再想,让荷的香气和月光的味道一遍遍渗入身心……
    (选自《散文》2020年9月刊,有删改)[注]团湖又称莲湖,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广兴镇,原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后经长期的淤积围垦治理形成“湖中湖”,人们因其形状而习惯称它为团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末句作者觉得“真是福气”,是因为人与团湖的那片荷完美契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极好的体验。
    B.因为团湖距汨罗江不远,加上自己与屈原心境相似,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屈原,及其流放的路线所勾勒出的精神图景。
    C.当感受到团湖荷花与屈原的关联,作者联想到屈原苦苦的精神泅渡,觉得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精神困扰也无足轻重了。
    D.文章结尾“什么也不再想”与《荷塘月色》中“什么都可以不想”意思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氛围的喜爱和享受。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写小鸟“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很累了”,暗示作者心绪不佳,渴望得到慰藉。
    B.作者为谋生跑了很多地方,可谓身心俱疲,呼应前文“我也倦了”,引出下文净化心灵之说。
    C.第⑧段中的木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与当时的氛围融为一体,成为宁谧、深邃的存在。
    D.本文语言优美雅致,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设问等,极富文采。
    (3)文章第⑦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请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简要赏析。
    (4)文章以“圆世界”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的来源。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在这些成语之中。
    (1)请分别从《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找出1条成语。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①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②第二副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毫不逊色的传奇人物。他叫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