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荆州中学、宜昌一中三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9引用:10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吉 公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稀奇。但那大部的戏剧此刻却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错综的人物中的一个,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孩子。祖母等人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是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对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趣,长大起来,他也始终不能去参加他们认为光荣的考试。
          吉公住在一个跨院的旧楼上边。在那楼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识,许多确非负责我们教育的大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随便说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鸣钟的机轮的动作、世界地图、油画的外国军队军舰,以及照相技术的种种,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吉公这个人。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对种种新鲜事情的好奇活像个孩子。在许多人跟前,他被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所以在举动上,在人前时,他便习惯于惭愧、谦卑、退让、拘束的神情,唯独回到他自己的旧楼上,他才恢复过来他种种已生成的性格,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
          夏天某日,他看我走来便向我招手。他告诉我他私自学会了照相,家里新买到的一架照相机已交给他尝试。夜里,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有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那时他好脾气地指点给我一个人看,且请我帮忙,两次带我上楼取东西。平常孩子们太多他没有工夫讲解的道理,此刻慢吞吞地也都和我讲了一些。“吉公,谁教你怎么修理钟的?”吉公笑了笑,一点不骄傲,却显得更谦虚的样子,努一下嘴,叹口气说:“谁也没有教过吉公什么!”“这些机器也都是人造出来的,你知道!”他指着自鸣钟,“谁要是喜欢这些东西,尽可拆开来看看,把它弄明白了。”“要是拆开了还不大明白呢?”我问他。他更沉思地叹息了。“你知道,吉公想大概外国有很多工厂、教习所,教人做这种灵巧的机器,凭一个人的聪明一定不会做得这样好。”说话时吉公带着无限的怅惘。
          一次,我那喜欢兵器、武艺的祖父,拿了许多所谓“洋枪”到吉公那里,请他给揩擦上油。吉公开一瓶橄榄油,扯点破布,来回地把玩那些我们认为颇神秘的洋枪,一边议论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体知识,他把枪支拿在手里,开开这里,动动那里,演讲一般指手画脚地讲机器的巧妙,由枪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车,一件一件。祖父感到惊讶了,这已经相信维新的老人听到吉公这许多话,相当地敬服起来,微笑凝神地在那里点头领教。大点的孩子也都闻所未闻地睁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祖父对吉公非常愉悦的脸色。
          一年后,吉公离开我们家,却并不为着机器,而是出乎我们意料地为着一个女人。有一次有人请他去照相,照相的却是一位未曾出阁的姑娘。这事传到祖母耳里,这位家教谨严的女人便不大乐意。起前,她觉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把相片交给一个没有家室的男子手里印洗,是不名誉、不正当的。并且这女子不是和我们同一省份的,事情尤其要谨慎。在这纠纷中,我才又听到关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剧。多少年前他是曾经娶过妻室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过一个孩子,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母子两人全都死去。现在她是吉公生命里的一个新转变,在他单调的日月里开出一条路来。不止在人情上,吉公和他人一样需要异性的关心和安慰,就是在事业的野心上,这姑娘的家人也给吉公以不少的鼓励,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轮船的梦是有了担保,本来悠长没有着落的日子,现在骤然地点上了希望。虽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里他却开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树又开了花,晚上有没有月亮,还买了几条金鱼养到缸里。在楼上他也哼哼一点调子,把风景照片镶上好看的框子,拿出去托人代售。有时他还整理旧箱子。多少年他没有心绪翻检的破旧东西,现在有时也拿出来放在床上、椅背上,小孩子们好奇地问长问短,他也满不在乎了。忽然,他把婚事决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选好,预备去入赘。祖母生气到默不作声,只退到女人家的眼泪里去,呜咽她对这弟弟的一切失望。但吉公终于离开那所浪漫的楼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两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里去,无意中遇到一位远亲,他告诉我吉公住在城中,境况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个学校里读书,对科学都非常喜好,尤其是内中一个,特别聪明,屡得学校奖金等等。于是我也老声老气地发出人事的感慨。如果吉公自己早生三四十年,我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路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且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可以算作是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吉公是被抱来的孩子,所以他在家人面前总是谦卑、退让的模样,这与后文吉公在婚事上的表现形成对比。
    B.吉公自己学会了照相,他第一次冲洗相片是在“我”的帮助下完成的,还给“我”讲了他平时没工夫讲的道理。
    C.吉公拆开机器进行研究,还主动给“我”祖父的洋枪揩擦上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机器的热爱与对国家自强的渴望
    D.祖母对给未曾出阁的姑娘照相一事的看法体现了她思想的狭隘,她的这一观念折射出了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笔法散文化,给人一种诉说家常的感觉,祖母眼中的吉公与后文中吉公的形象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B.小说在塑造吉公的形象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如通过祖父的反应可以看出吉公对机器的了解。
    C.小说中通过描写吉公回到小院后开始注意到柚子树开花、晚上的月亮等细节变化,表现了吉公重新获得爱情后的喜悦。
    D.小说最后一段的插叙揭示了吉公相对圆满的结局,使得对吉公人生的叙述更加完整,同时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3)请简要赏析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进行叙述的妙处。
    (4)有人在谈及本小说创作的个性及意义时,将其总结为“兼具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请你结合小说文本对该评价加以阐释。

    组卷:20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 _____的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 _____。a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①_____,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②______。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同时《红楼梦》中诗歌意象、技巧、语言也有极大考究,写尽缱绻情思,b自问世以来以其动人的精神力量、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细腻的文字笔触,直击人心,回味悠远。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③_____?”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_____,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省醒,我们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触摸鲜活生命,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1)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ab两处句子有语病,下列对其的说明及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搭配不当,将“在”改为“以”;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可触摸的情感质地”换位。
    B.搭配不当,将“在”改为“随着”;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可触摸的情感质地”换位。
    C.搭配不当,将“在”改为“以”;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细腻的文字笔触”换位。
    D.搭配不当,将“在”改为“随着”;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细腻的文字笔触”换位。
    (3)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是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成员各有雅号,说说稻香老农、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分别是谁的雅号。
    (4)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蒋勋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组卷:16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量,原本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后来用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现在多指有多少关注度和点击量。仿佛拥有流量,就拥有人气,拥有名利,拥有想要的一切。
          有的人为了赚流量而不择手段,不顾底线,踩踏红线,最终失去人们的认可,变成了“无量”。
          有的人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圈了粉,还让流量变成了“留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