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2/4 21:30:2

一、语言表达。(9分,每小题6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  )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  )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  )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感应 以至于 习以为常
    B.感应 甚至 习焉不察
    C.回应 以至于 习焉不察
    D.回应 甚至 习以为常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B.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
    C.只有认识沸腾的现实,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
    D.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才有可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的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认识沸腾的现实。

    组卷:22引用:1难度:0.6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9引用:1难度:0.9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偶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偈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中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意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掘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倡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15分)

  • 9.根据文段内容,完成填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育,不分高低贵贱,提出
     
    的教育思想。他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例如
     
    (弟子名) 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
     
    的教育思想。孔子还非常注重从“德““才”两方面培养学生,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具体学法上,孔子的主张也颇具深意,例如“
     
     
    ”(《论语•为政篇》)就强调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要独立思考,“学”与“思”缺一不可。

    组卷:24引用:2难度:0.8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习近平
    “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你对“人才”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我的人才观”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3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