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8 8:0:1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A.《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
    B.《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
    C.《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D.《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B.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
    C.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
    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
    (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应标为“(B-PER)(E-PER)”。
    B.“愀然”应标为“OS”。
    C.“正襟”应标为“OO”。
    D.“问客”应标为“SO”。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
    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C.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

    组卷:172引用:6难度:0.1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 2.请写出课文《六国论》里加点词的意思。
    A组:
    ①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
     
    ②五国丧,齐亦不免矣 既: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
     
    B组:
    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
     
    ②而秦人积威之 为……所:
     
    以天下之大 苟:
     

    组卷:21引用:3难度:0.8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辙
          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国《世家》 尝:曾经
    B.彼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安:怎么
    C.以二国 委:交给
    D.以助其急 阴:阴谋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4.阅读,回答问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下列对3篇文言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的“论”和《师说》的“说”都属于议论性文体。
    B.《阿房宫赋》和课文《六国论》的结尾都有警醒当今统治者的意图。
    C.李斯列举四位秦君重用“客”使国富强的事实,意在暗讽当今秦王轻视人才。
    D.从李斯的话中可知,秦的富强还在于国君任用商鞅、范雎等人进行各种改革。
    (2)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3)苏辙、杜牧和课文《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12.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5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2020年上半年,支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中有近1/3是90后……青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创新的生力军,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更需要青年勇挑大梁。
          请以“青年要勇挑大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组卷:9引用:1难度:0.5
  • 13.随着社会发展,“扫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购物扫码结账,出行扫码乘车,看病扫码取号,线上扫码学习……
    ㅤㅤ你一定有不少关于“扫码”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扫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