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寒假化学作业A(3)
发布:2024/12/15 3:30:2
一、练兵场
-
1.某校学生在“国际化学年”中开展了以下趣味活动。
(1)“1+1<2”: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2)“指纹鉴定”: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汗液中含有的氯化钠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已知氯的结构示意图为,则n个氯离子的符号为
(3)“白纸显字”:取一张白纸,用酚酞写字,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立即显示出红色字迹。这一表演应用氨水的化学性质是
(4)“火球跳舞”:加热硝酸钾至熔化,投入黄豆大的木炭,木炭由黑转红,在试管里不断上下跳动。其中硝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组卷:4引用:1难度:0.9
二、探究屋
-
4.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在窦绾墓出土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长信宫’鎏金铜灯”(如图),它通高48厘米。整个灯造型为宫女跪坐持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通体鎏金。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等部分都可拆卸,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节亮度和角度。宫女的双臂安排得极为自然,右臂袖口即为灯的烟管,与身躯相通,体内空腔,无底,烟炱通过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左臂起着支承灯座的作用。查阅资料:鎏金的装饰工艺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制作上是将金和水银(汞)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表上不脱。
试回答:
(1)鎏金铜是属于
(2)西汉“长信宫”鎏金铜灯,历经两千年出土还能保持器物表面熠熠生辉,光鲜非常。证明金的
(3)灯盘、灯罩转动,通风口变小,灯光亮度变暗;通风口变大,灯光亮度变亮。为什么?
(4)保护环境,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图中“西汉‘长信宫’鎏金铜灯”是如何将废气及烟灰收集的?组卷:8引用:1难度:0.5 -
5.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气体的成分什么?他们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N2,因为
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2)由实验②组卷:68引用:1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