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7/23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文章第三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组卷:14引用:6难度:0.6

(二)现代文文本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其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她寒来署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
          记者:2008年《五环旗下的中国》出版,今天的《中国冬奥》出版,支撑您一路写下来,最大动力是什么?
          孙晶岩: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丝毫不觉得累,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存在的方式。
          记者:时隔多年,您的心态和创作方法与过去有何不同?
          孙晶岩:近年来注重读书,走出国门看世界,心态上少了浮躁,多了思考;创作上有了国际视野,同时注重文学性,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记者:您写《中国冬奥》采访了国内外200余位与冬奥运动相关的人员。您觉得这种“地毯式采访”是必须的吗?
          孙晶岩:非常必要,我的采访不是问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在与采访对象心心相印的交流中捕捉到很多独特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直接对话是可以互相激发的,如果只是电话采访或者上网浏览是根本做不到的。
          记者:记录北京冬奥参与者的故事,令您感动的必然有很多,那么在题材取舍上是否很难?
          孙晶岩:大刀阔斧忍痛割爱,比如我专门用一个章节写南斯拉夫当年为什么要办冬奥,为此去了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很得意,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只能删掉。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记者对孙晶岩的专访)材料三:
          王京忠: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您仍然在奔波的路上,还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孙晶岩:冬奥只是我眼中中国的一部分。冬奥会以来我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冬奥》《北平抗战秘闻》、散文集《蓝色畅想》,尽可能深入地观察记录着身边的这片热土,去感受每一个微小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意义,我有新的创作计划,我的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王京忠:我记得您1995年就开始写扶贫,为什么对扶贫感兴趣?
          孙晶岩:受我父亲影响。我也走访了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对在贫困山乡见到的穷人刻骨铭心,怀着对贫困地区人民深沉的爱,我创作了63万字的《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系中国首部全景式描写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社会反响强烈。
          王京忠:您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是写西气东输工程的,当年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您怎么会想到写这个题材?
          孙晶岩:因为我对中国的西部充满感情,对西部大开发工程充满感情。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到上海横跨十个省区,三山五越一塬一网,一万六千里路云和月,其中甘苦唯有自知。我还与石油人一道为西气东输沿线失学儿童捐钱,资助他们念书。
          王京忠:2008年5月18日,我在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晚会上看到您为汶川灾区捐款,您当时不是在写北京奥运会的报告文学吗?
          孙晶岩:2008年汶川地震,我的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快杀青了,我马上完成创作,在地震当月奔赴汶川灾区,跑了八个极重灾区,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在危房蚊虫的叮咬中撰写了八篇战地报告文学,还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震不垮的川娃子》。
          王京忠:您后来又去写援疆,《西望胡杨》影响很大,您为什么要四下新疆写援疆?
          孙晶岩:2010年,我应邀到新疆采访援疆干部,经常深入到维吾尔族贫困乡亲家中,用维语与他们交谈,我不仅资助穷孩子念书,而且与援疆干部一道给贫困老人捐款。“胡杨”寓意新疆,“西”代表西部,“望”是一种思念和情感寄托,《西望胡杨》这个书名表达了我对西部人民的感情。
          王京忠:您说写《中国冬奥》绝不是就体育写体育,更多关注了奥运赛事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带动,您对“体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孙晶岩:_______。
    (摘编自中经网对孙晶岩的专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晶岩创作的报告文学《中国冬奥》具有宏大视野,真实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B.孙晶岩既注重报告文学的真实记录,也注重理性思考和文学刻画,她的作品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力量。
    C.孙晶岩的长篇报告文学产生的影响很大,这与作家的创作品质息息相关,其根本在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
    D.孙晶岩心怀善念,不辞辛劳,躬身实践,带着对作品的责任感和对家国人民的情感,创作出了优秀作品。
    (2)材料三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孙晶岩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和奥运一脉相承,公益事业和奥运会息息相通。
    B.体育无国界,当政治、外交对话不畅时,体育是最好的媒介。
    C.我们应当用文学、体育与世界对话,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D.带动更多人热爱、参与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构建健康中国。
    (3)材料二和材料三同为访谈,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寺外老 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
          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一种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人”,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书。
          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诫,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
          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
          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
          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
          我在街上遇见了他。
          “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
          “当然的。”他那么一笑。
          “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
          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
          “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是学监!”
          “他们也许动武呢!”
          “打‘我’?”他的颜色变了。
          “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
          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
          “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
          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
          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
          “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
          “假冒为善!”
          “汉奸!”
          后边有人喊。
          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到底是不真诚,不然……
          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碴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
          “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
          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到医院去。
          “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
          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去。”
          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
          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
          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
          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先生说:
          “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
          “在哪儿?”校长问。
          “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
          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
          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可是很清楚地——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
          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
          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B.“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C.“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
    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2)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蟑螂是历史最悠久的害虫之一。蟑螂的腿关节上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轻微的脚步都能感受得到。蟑螂尾部有复杂的震动感受器,能感知震动来源的方向,方便朝相反的方向逃跑。 ①_______,这些短毛既能判断食物的味道,②_______,避免被毒药伤害。
          人类与蟑螂的战争一直在进行着。对付蟑螂首先应该注意家居的环境卫生。我们都知道,谁家的厨房脏,③_______。平时我们要把剩饭、剩菜用保鲜膜密封好,要及时倾倒各种生活不必要的垃圾,做完饭后要及时灶台和水槽,这样蟑螂就会因此找不到食物而离去。各种厨房用具和家里的隐蔽角落要定期清理,让蟑螂没有藏身之处,并减少它们的繁殖机会。另外,我们在装修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预防蟑螂。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是”字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是”字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同的一项是
     

    A.复兴中学这个学校好好,但距离市区太远了。
    B.《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
    C.他这个人比较固执,太自以为了。
    D.春天来了,江南的雨确实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1引用:5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