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五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16:30:3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意思是说他的诗表面质朴简单,内在美丽丰富。请以《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勇斋记      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1】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行,及其成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身,而不知其违乎仁,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
          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齐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2】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3】,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思作《中庸》,得之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4】,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路之勇,孔子未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
          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5】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无蔽矣!于是乎言。
    (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
    注释:【1】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2】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通“久”。【3】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4】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5】服膺:衷心信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 徇:依从
    B.而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 劝:勉励
    C.而颜子跃然 任:承受
    D.临大节而不可 夺: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 得之曾子也
    B.而不知有 则必不怙恃
    C.子思作《中庸》 孔子未取也
    D.而驾勇 万乘之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仁知帅乎中 仁智在其中为统帅
    B.苟有志于斯民 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
    C.称吾友犯而不校 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
    D.盍求诸孔子之训 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
    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
    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
    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
    (5)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

    组卷:29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读杜诗
    陆游
    城南杜五少不属,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战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释:①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②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③酣法:作风。④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⑤《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⑥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
    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3)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从《望岳》《蜀相》中任选一首,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组卷:36引用:3难度:0.2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