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3 23: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分析其环境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而显示智能行为的系统。近来研究更趋向于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建立在现代算法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思维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目标完成相应行为的计算系统。目前众多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已广泛应用,如搜索引擎通过处理海量数据,将原本混乱的互联网以人类可理解的、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无人驾驶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而实现转向、加速和制动。这些为增强与替代人类的活动和任务提供了变革潜力,逐渐提升了人类的感知、思考和对世界采取行动的能力。
          人工智能具有以往技术无法企及的增强人类活动的特点,且在某种程度上以独立的、不可预测的方式通过采取精准行动而做出决策。一些学者认为,以大数据和算法匹配的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塑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风险、算法偏见问题、责任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的挑战。回溯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不管是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还是行为主义,其发展的核心是由数据驱动算法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数据是“基本驱动力”,而算法是“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技术底层逻辑来看,人工智能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主要来源于数据与算法:其一是数据的不当收集和处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海量信息作支撑,各类数据信息采集覆盖于数字化空间中,如个人身份、网络行为等。如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人类将面临隐私“裸奔”的尴尬局面,进而触发极大的伦理风险。其二是算法内在缺陷及其不当使用。在技术层面,算法就是一些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是由于在编码、运用过程中离不开设计者和开发者的主观意志,有可能将个人情感、社会观、价值观嵌入技术中,造成如算法失算、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审查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工智能的“脱靶”现象,即背离既定的正面目标而产生相反的破坏活动。像ChatGPT,其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存储功能确实给人类生活、工作带来了福祉,但如不对输出加以控制,可能生成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之类有偏见的内容或有害指令信息,扰乱社会公平和正义。
    (摘编自刘丹鹤  孙嘉悦《人工智能规制政策制定的风险与治理》)材料二:
          在人机互动中,人具有思想和情感,ChatGPT在涉及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或措辞的把握上并不准确,例如,男女之间的语言通常带有性别化表述特征,ChatGPT在互动问答中将形成普遍性的或“非人非机”双向训练的“中性化”融合式表述方式,主体的个性化语言特质在ChatGPT互动中试图链接理解它的普遍化特征,在语言主体间性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混合物”将对其话语风格和语言伦理产生影响,这是从生活方式到表达方式的改变,语言的趋同化或同质化将被规训并固定。这一改变是语言伦理领域的改变,表达方式的改变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话语革命,但其不是语言伦理关于语言使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性话语价值的体现。赵汀阳认为,不能过于注重人工智能的“拟人化”,拟人化并不意味着否定有用性,而是人工智能试图拥有人的情感、价值观。人并不完美,将人工智能拟人化是非常可怕且消极的事情。真正的主体性在无限的驯化中成为智能机器人的训练客体,这是主体客体化的一种变现。ChatGPT将人的主体性话语转化为客体的结果,即人的语言物化症候。
          ChatGPT的训练和被训练会规制与被规训,更加实在地呈现效果,如同ChatGPT掌控受众想象力的空间或方式,成为技术异化后统治人类的一门艺术。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影响民众想像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果让我表明看法的话,我会说,必须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形象。掌握了影响群众想像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人的从众心理将转变为从智能机器人心理,在广泛的社会语境中被认为是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被人工智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语言的长期改变会渗透其情感认知、伦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走向,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既是值得关注的科技哲学问题,又是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正在接管学术界甚至世界,即使这一担忧不是主要的,却将长期存在。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快速复制已有学术文献,虽然其复制的文献没有出处,没有正确性的考证来源,但ChatGPT会不断产生其认为的客观答案,生成虚假的学术文本,其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时仍需谨慎,ChatGPT被视为“嘴替”或“文替”,数据的滥用或对知识的不完整性采用,将为错误信息的传播埋下风险和隐患。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术伦理,以确保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人工智能被界定为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最好可能行动的理性行动者,而不能在实践中走向道德理性的反面。在伦理规则方面,2021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吴沈括认为,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伦理和法律应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且广泛的保护网络。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高风险,需要用法律划定行为红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
    (摘编自令小雄  王鼎民  袁健《ChatGPT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一种计算系统,它以现代算法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支撑,具有人的某些思维活动。
    B.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类活动方面具有以往技术无法企及的优势,它可以通过采取精准行动做出决策。
    C.人工智能是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嵌入人的主观意志。
    D.人工智能改变了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这一改变会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为增强与替代人类的活动和任务提供了变革潜力,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人类的活动将会被替代。
    B.人工智能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它给人类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C.人机对话中主体的个性化语言特质与普遍化特征相链接,人的主体性话语转化为客体的结果,主体性随之消失。
    D.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只要伦理和法律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就能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广泛的保护网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比尔•盖茨认为ChatGPT的问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
    B.ChatGPT通过对话方式挖掘并分析数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建议。
    C.2022年7月,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预言:“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
    D.ChatGPT降低了学术不端的成本,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诚信危机。学生用它代写作业或论文,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4)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近日,有关专家呼吁暂停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进一步研发。请结合材料二,试分析这一做法的原因。

    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雪腊梅
    路遥
          她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瓶里取出那枝腊梅花,久久地看着,两颗泪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挂在了脸蛋上。生活啊,生活,你把人逼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记得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当然,生活是苦一些,一年半载,见点白面星儿都难。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她和她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康庄哥一块出山劳动,一块谈天说地,生活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甜味。现在,整天白米白面、肉上肉下,但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不痛快。
          她记得,是那件意外的事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那天,吴所长来到了他们村,说是什么部有个领导人要来这地区检查工作,她亲自出动来他们这里寻找当地出的一些土特产。结果发现她长得漂亮。于是,她就和他们那里出的土特产一起被吴所长带回了这个城市。所长说地区招待所是全地区的门面,非得要相貌好的姑娘来当服务员。当时,她自己对这事倒也不是那么热心。这也不是说不愿意来城里工作,而主要是觉得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来参加工作,心里感到很不美气。但她亲爱的康庄哥竭力支持她来。他对她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康庄哥的话说动了她的心,她就来了,可是不久,她就明白了,所长这么热心地把她带来当服务员,并不单是要拿她的“好相貌”来为这个地区“撑门面”,而是给她的儿子找媳妇哩!
          尽管她和康庄哥从来也没说出过“我爱你”,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事情。再说,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康庄,她也不会爱所长的儿子的。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享受不了这种荣华富贵。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抛开这些不说,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可是这母子俩却不歇心,甚至专门把地委书记拉来看了她一回。所长还给旁人话言话语说,她的合同期到年度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说她“很急”,因为地委最近有了“新精神”,说马上要精简一批合同工哩。她知道这是所长捎话给她听,威胁她哩。
          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出神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凛冽清香的腊梅花。
          突然,她听见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站起来去开门。随着打开的门板,风雪裹进了一个人。她定眼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她想着和盼着的康庄哥啊!
          这的确是康庄,她看见他带着很不自然的笑容站在她的面前,两只手互相局促地搓着。原来很削瘦的他,现在居然脸盘胖胖的,有点城里人说的发福的样子。头发也理得整整齐齐,似乎比原来也黑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涤卡衣服,新倒是很新,但上面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
          “琴,自从你和地委书记的儿子订婚后,你们所长就打发人把我从村里叫上来,给我找了这么个工作,所长说是你吩咐他们一定要照顾一下我……”
          “骗人!骗人!这完全是骗人!”她没等他说完,便发疯似的喊起来。
          “这我很快就知道了,你们实际上还并没订婚哩。”康庄平静地接着说,“可我反复想了,不论怎样,归根结底,你是不可能和我结合了,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工作,又被人家地委书记的儿子看上了,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怎能争过人家呢?所以后来也就向现实低了头,彻底低了头。唉!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炊事员听起来不高雅,可工资不少,连补贴下来,一月七十多块钱哩……”
          过了一会儿,康庄抬起头,带着一种哭音拉调,说:“好琴哩!我思来想去,咱可再不能回咱那穷山沟啊!我再过一个月就要转正哩!说心里话,好不容易吃上公家这碗饭,我撂不下这工作!实说,我爱你着哩!但一想回去就要受一辈子苦,撑不下来啊……”
          “咦?这寒冬腊月还有开花的东西哩?水瓶里插的那是什么花?还没见过哩!像年画上画的梅花嘛!叫我看这是真的还是纸做的假花……”这个乡巴佬说着便带着惊异而稀罕的神色,向桌子这边走来。
          她听见他走近了,猛一转身,大声吼道:“别动!你的手,脏!”
          他没有看她,像一截木桩似的钉在那里。半天,他才笨拙地转过身子,跌跌撞撞摸到门口,走了。门外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渐渐地消失在黑暗的雪夜里 ……
          现在,她坐在椅子里,目光静静地盯着桌子上的那枝腊梅花,思绪像洪水一样在脑子里奔涌起来,她此刻明白了吴所长所说的“世界上还有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了。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心里想:“这严酷的暴风雪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吗?它把世界上多少生机勃勃的绿色的生命都杀死了!但是,它奈何不得梅花啊!亲爱的腊梅花,你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金灿灿地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里的物质条件虽然比农村更加优渥,但冯玉琴却更加喜欢农村的自由自在,这表现出她率性淳朴的性格特点。
    B.冯玉琴因好相貌被吴所长选中,但她感到很不美气,这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而是因为她有自尊。
    C.门外传来的一声深深的叹息,既是康庄对自己即将失去工作转正机会的唉声叹气,也是对两人爱情的结束的哀叹。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不同的爱情抉择,并采用插叙的方式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2)关于冯玉琴与康庄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庄谈及冯玉琴订婚传言时情绪平静,冯玉琴的情绪却在崩溃边缘,对比鲜明。
    B.康庄因为冯玉琴的缘故而得到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C.康庄虽然说自己仍然爱着冯玉琴,但他这次前来却充当了招待所所长的说客。
    D.康庄不知道水瓶里腊梅花的真假,这最终触怒了冯玉琴,宣告了两人感情的结束。
    (3)窗前那枝腊梅花在文中几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路遥逝世30周年时,澎湃新闻评价说:“路遥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科院院士施蕴渝,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 ①_____。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 ②_____作出了贡献。
          施蕴渝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亲施士元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时年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施蕴渝看来,科研报国的精神在父亲身上展现得③_____。他的言传身教,也激发了施蕴渝投身科研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施蕴渝和同事们迫切想跟上国际学界,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她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查文献、翻资料,连续熬了两个星期,就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申请书写完。上世纪90年代初,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9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