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一中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18: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比较是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费孝通先生在此所说的“格式”除了含有他在云南调查中赋予的类型含义外,还包括他在对美国人性格展开研究时所提出的“模子”的概念,即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云南三村就是这样的状况。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乡土中国》中对这些“格式”分别进行了数量比较和性质比较。从其范围上说,这些比较又表现为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比较和不同“模子”之间的跨文化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既可以发现不同对象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差异点。
《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比较方法,即在相同点的比较中,先找出乡土文化的一般性,又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乡土文化做出规定。较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家庭的分析。在瑶山调查中,他和王同惠女士就发现,“花篮瑶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家是传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入预算,他们通过劳动过着共同的生活”。在《乡土中国》中,他由此推演出:“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但他认为,“大家庭”这一概念并不妥当,而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之所以称之为小家族而非家庭,与他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有关。
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这一“模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对于对象的共同特点给予规定。这需要从实地研究入手,在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性。之前,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费先生认为米德从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文化,是对美国人类学的贡献。但同时,他也质疑米德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不是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模子,塑刻着不同的性格”。因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这一缺憾。其次,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规定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费孝通先生使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他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一般认识,又在跨文化中加以规定,以此来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是:在极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概括和抽象出更普遍的定律或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异点。分析出研究对象更深层的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分析这一机理可以发现,“通论”的产生可以还原为这样一个过程:比较可以被当作一个“收括”和“舍弃”的认知过程,“收括”就是在对各类研究对象的比较中,把它们共同的方面聚合起来;“舍弃”则是把各类型中个别的、偶然性的因素暂时排除掉,当然,也可以把各类型中的普遍特点排除掉。通过“收括”和“舍弃”,研究对象既在自己的内部得到一般的规定,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特殊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基本结论。
(摘编自丁元竹《<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首先将调查到的文化形志确立类型,然后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B.费孝通先生在采用比较方法时,主要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比较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C.《乡土中国》中的“通论”一般是通过定性比较而获得的,是将相同点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相结合的结果。
D.在中国传统中,国家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甚至可以为个人而牺牲国家利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提出“类型“格式”“模子”等概念,是为了通过它们建立起有利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
B.如果没有对瑶山中基本社会组织的共同性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就可能不能发现“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C.费孝通先生质疑《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米德的研究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够科学。
D.实地调查是费孝通先生研究的起点,而“类型”又使调查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材料得到梳理,这才有了“通论”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比较研究特点的一项是
A.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而在许多别的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B.“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通过与西洋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解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C.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通过“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阐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
D.中国人的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运用“比较”这一方法的。组卷:8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叛逆者
史铁生 ①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形容,惟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然后他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皮包,米色的,真皮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以后的几十年里只在最庄重的场合母亲才背上它……再然后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起到中山公园去,在老柏树摇动的浓荫里,大舅和母亲没完了地走呀,走呀,没完没了地说,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大舅不回答,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咳咳”不置可否。我说过我记事早。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来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
②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③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母亲说他做的是保密工作,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④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是由家里包办的。“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
⑤我想姥爷一定是同情他的,但爱莫能助。我想大舅母一定只有悄然落泪,或许比她的婆婆多了一些觉醒,果真这样也就比她的婆婆更多了一层折磨。大姥爷呢,必定是大发雷霆。我想象不出那样一个瘦老头何以会有如此威严、竟至姥爷和大舅也都只好俯首听命,大舅必是忍无可忍,于是下决心离家出走,与这个封建之家一刀两断……
⑥四十多年过去,大舅回来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弯下腰来问我:“嘿,你是谁?”那时我刚来到人间不久。现在轮到我问他了:你是谁?我确实在心里这样问着:你就是那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军官吗?我慢慢看他,寻找当年的踪影。但是那个大步流星的大舅已随时间走失,换成一个步履迟缓的陌生人回来了,我们互相通报了身份,然后一起吃饭,喝茶,在陌生中寻找往日的亲情。我说起那个春天,说起在中山公园的那顿午餐,他睁大眼睛问我:“那时有你吗?”我说:“我跟在你们后头跑,只记得到处飘着柳絮,是哪一年可记不清了。”终于,不可避免地我们说到了母亲,大舅的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他要我把母亲的照片拿给他,这愿望想必已在他心里存了很久,只不敢轻易触动。他捧着母亲的照片,对我的表妹说:“看看姑姑有多漂亮,我没瞎说吧?”
⑦这么多年他都在哪儿,都是怎么过来的?母亲若在世,一定是要这样问的。我想还是不问吧,他也只说了一句,但这一句却是我怎么也没料到的——“这些年,在外边,我净受欺负了。”是呀是呀,真正是回家的感觉,但这里面必有很多为猜想所不及的、由分分秒秒所构筑的实际内容。
⑧那四十多年,要是我愿意我是可以去问个究竟的,他现在住得离我并不太远。但我宁愿保留住猜想。这也许是因为,描摩实际并不是写作的根本期冀。
⑨他早已退休,现在整天都在家里,从早到晚侍候着患老年痴呆症的舅母。还是当年的那个舅母,那个为他流泪多年的人。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回来时,舅母的神智已渐渐离开这个世界,执意越走越远,不再醒来。他守候在她身边,侍候她饮食起居,侍候她沐浴更衣,搀扶地去散步,但舅母呆滞的目光里再也没有春秋寒暑,再也没有忧喜悲欢,太阳在那儿升起又在那儿降落,那双眼睛看一切都是寻常,仿佛什么也不想再说。大舅昼夜伴其左右,寸步不离,她含混的言语只有他能听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大步流星”的走、“弯下腰来仔细”看等细节,写出了第一次见面时大舅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突出他年轻时候的风采。
B.母亲希望大舅“回老家去看看”时,眼睛里的“严厉”是对大舅的不满与责备,“凄哀”则是因为无法改变大舅的想法而感到无奈伤感。
C.大舅再回来时,我问他“你是谁?”,是因为苍老的大舅与我童年的记忆相差太大,认不出他来了,更是因为我对大舅的人生际遇的好奇。
D.对在外四十年的生活,大舅只有句话“这些年,在外边,我净受欺负了”,暗示了大舅在外时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大舅“回家”的原因。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留白”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比如大舅对表妹说“看看姑姑有多漂亮”,让人想象大舅对亲人的思念;母亲期盼大舅来“信”,可以想象母亲的焦虑。
B.大舅和母亲在中山公园散步时,“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景物描写既渲染了和谐欢乐的气氛,又使这个略显伤感的故事因此多了一抹温馨的底色。
C.文章以插叙方式交代大舅逃婚的内容,是因为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要突出“我”在两个时段所见到的大舅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淡化处理大舅逃婚这一事件。
D.大舅漂泊在外四十年,有丰富的生活故事,但“我”没有问,文章中也没有叙写,这样安排使大舅回家的结局有了更多的人生寓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大舅是一个“叛逆者”,他已经逃离了“封建之家”,为什么后来又回家“从早到晚侍候着患老年痴呆症的舅母”?请简要分析。
(4)文章刻画了记忆中大舅“光彩照人的青年军官”形象和归来时“步履迟缓的陌生人”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想是写的前提。① ,下笔才能“说得清”。很多时候文章观点含糊不清,牵强附会,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事先没有“想明白”。而阐述观点时,要使人明白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意图清楚,观点明确,文章就容易有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旨。② ,这与写作意图不明有很大的关系。阐述观点的目的是说服人,这就需要对观点作充分的解释、论证。要仔细推敲观点内在的逻辑结构,以此为纲,选择真实典型能证明观点的论据;还可以回溯观点形成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达到最后的结论,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从形成观点到写成文章,可以先打腹稿或列出提纲,把观点的若干方面梳理一下,看看先说哪些,后说哪些,做好安排。几个方面说完后,③ ,总结并强调自己的观点,起到加深印象或延伸思考的作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超过75个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11 月初,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不久后又宣布,新东方将成立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汽车民企比亚迪公司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
材料三: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6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