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5/8 8:0:8

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汪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国,中国文艺家们体现出了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许多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了对这场灾难的抗争中。而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则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
          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优秀的灾难文艺不少来自灾难现场,因为对其苦痛感同身受,所以激起的思想火花就具有了别样的冷艳与灼热。它们为灾难以及在灾难中的人们所震惊和感动,不约而同地去寻找、去发现灾难中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这种精神对国家、民族、人类与未来的意义。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灾难文学?为什么有灾难片?为什么有那些矗立的灾难纪念雕塑?就是因为它们有着灾难文艺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所以,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
          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选自《文艺报》2020年2月7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艺家们在新冠病毒灾难的抗争中奋勇当先,以不同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
    B.富于现场感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通过精心的选择、剪裁来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C.多年前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这是此次的新冠肺炎带来的。
    D.灾难文艺有灾难文学、灾难片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故有独特审美形态和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逐一论证了优秀灾难文艺的三个特点,巧妙回答了文章标题所提出的问题。
    B.文章从发现与反思两个方面论证抗疫文艺的超越意识,论证其人文精神的内涵。
    C.文章采用因果论证,指出优秀灾难文艺的创作理念,即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通过理论层面的分析,为抗疫文学创作提供了参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灾难文艺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是因它们用逼真的呈现方式复现出真实的、如在眼前的特定灾难场景。
    B.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都主动去发现灾难体现出的精神及精神意义,反思灾难中的一切,检讨错误与教训,呼吁社会改革。
    C.优秀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场景震撼人心、作品令人反思、有独特审美价值,能大致体现优秀灾难文艺的三个特点。
    D.中国文艺家们只要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就能奉献出好的作品。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6引用:2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         ,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         。当         来临之际,千百万生命被无情吞噬之时,大自然对人类而言也会显露出极其狰狞的一面。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变
          工业文明时代,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也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对自然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         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只要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喊一声“芝麻开门”,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就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  )。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依山傍水 不胜枚举 五风十雨 瞬息万变
    B.依山傍水 史不绝书 狂风暴雨 日新月异
    C.一衣带水 史不绝书 五风十雨 日新月异
    D.一衣带水 不胜枚举 狂风暴雨 瞬息万变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被人们不惜掠夺式地进行征服和占有
    B.大自然被人们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
    C.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
    D.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
    (3)下列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引号用法相同一项是
     

    A.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B.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C.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会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七、写作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而每个人面对挫折时的不同态度,往往造成成就的高低相差甚远。有的人遇到挫折时,会怨天尤人;有的人会默不作声地逃避;也有人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而你,会选择如何面对挫折呢?
          请阅读上述材料,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