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咸宁市重点中学高考联考试卷(4月份)

发布:2024/6/23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亚理斯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字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捡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
          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使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我还是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这里有人有物,有主体,有客体,缺一不行。这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所引过的高尔基的那段话;不妨重复一下其中关键性的一句: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材料二: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由于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国在接受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误读。
          五四文学理论家在接受现实主义过程中,没有严格区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认为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回事。茅盾说“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实为一物;自来批评家中也有说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区别即在描写方法上客观化的多少,他们以为客观化较少的是写实主义,客观化较多的是自然主义”。这就导致把自然主义的原则当作现实主义的原则,用科学主义解释现实主义。这样,现实主义就成为一种科学方法,其后果是仅仅注重于现实主义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其最根本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
          五四运动发生之初,陈独秀把浪漫主义称为理想主义:“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classicalism)一变而为理想主义(rommanticism),此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可见当时对浪漫主义的认识主要还是理想性。同时,在科学主义视角下,相对于写实主义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又被赋予了注重情感的主观性的内涵。1920年,茅盾说:“浪漫(romantic)这个名字,一方面虽然带着主观的色彩,一方面却是推崇思想自由、个人主义和返于自然这几条信条。这种思想在卢梭的文学中,明明白白地显露着。岂知到后来唯心论在哲学上的势力一盛,文学受它的影响不少,把主观的描写过分抬高了,大家都尽着一个脑袋所能的去空想妄索;只管向壁虚造,没根没柢地去发挥他们主观的真善美,而实在又想不出什么了不得的空想,说来说去,仍不过落在前人的窠臼罢了。这便是浪漫文学末流的大漏洞。”1927年郑伯奇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底流,依然是主抒情主义……”梁实秋也误读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就是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总的说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曾被误读为理想主义、主观主义、抒情主义。这种解读,仅仅说明了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特征 (而且也是不全面的 ),而取消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性——对现代性 (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 )的反叛。
    (摘编自杨春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误判》)(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把浪漫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流派之间的差别加以普遍化,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
    B.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应渲染二者的对立性。
    C.文艺史家和批评家认为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雅特》《奥德赛》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
    D.材料二作者指出写实主义的内涵是客观性,浪漫主义的内涵是注重情感的主观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因此不能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割裂开来。
    B.五四文学理论家仅仅注重于现实主义的技术层面,是由于在接受现实主义过程中,没有严格区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C.材料二作者引用茅盾的观点从反面论证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被误读为主观主义。
    D.矛盾提到卢梭的文学是为了说明浪漫主义虽然带着主观色彩,但推崇思想自由、个人主义和返于自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是浪漫主义派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派诗人。
    B.《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但从“表现理想”“运用神话传说”等方面看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雪莱在创作《致云雀》的过程中,将内心的情感和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诗歌中。
    D.巴尔扎克说“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内在特点。

    组卷:12引用:1难度:0.9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蛛丝和梅花
    林徽因
          真真地就是那么两根蛛丝,由门框边轻轻地牵到一枝梅花上。就是那么两根细丝,迎着太阳光发亮……再多了,那还像样么。一个摩登家庭如何能容蛛网在光天白日里作怪,管它有多美丽,多玄妙,多细致,够你对着它联想到一切自然造物的神工和不可思议处;这两根丝本来就该使人脸红,且在冬天够多特别!可是亮亮的,细细的,倒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制的细丝,委实不算讨厌,尤其是它们那么洒脱风雅,偏偏那样有意无意地斜着搭在梅花的枝梢上。
          你向着那丝看,冬天的太阳照满了屋内,窗明几净,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那里挺秀吐香,情绪不禁迷茫缥缈地充溢心胸,在那刹那的时间中振荡。同蛛丝一样的细弱,和不必需,思想开始抛引出去;由过去牵到将来,意识的,非意识的,由门框梅花牵出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是人性,艺术,还是哲学,你也无暇计较,你不能制止你情绪的充溢,思想的驰骋,蛛丝梅花竟然是瞬息可以千里!好比你是蜘蛛,你的周围也有你自织的蛛网,细致地牵引着天地,不怕多少次风雨来吹断它,你不会停止了这生命上基本的活动。此刻……“一枝斜好,幽香不知甚处”……
          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
          记起了,也就是说到梅花,玉兰。初是有个朋友说起初恋时,玉兰刚开完,天气每天的暖,住在湖旁,每夜跑到湖边林子里走路,又静坐幽僻石上看隔岸灯火,感到好像仅有如此虔诚的孤对一片泓碧寒星远市,才能把心里情绪抓紧了,放在最可靠最纯净的一撮思想里,始不至亵渎了或是惊着那“寤寐思服”的人儿。那是极年轻的男子初恋的情景,——对象渺茫高远,反而近求“自我的”郁结深浅──他问起少女的情绪。
          就在这里,忽记起梅花。一枝两枝,老枝细枝,横着,虬着,描着影子,喷着细香;太阳淡淡金色地铺在地板上:四壁琳琅,书架上的书和书签都像在发出言语;墙上小对联记不得是谁的集句;中条是东坡的诗。你敛住气,简直不敢喘息,巅起脚,细小的身形嵌在书房中间,看残照当窗,花影摇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点迷惘。“飞花满地谁为扫?”你问,情绪风似地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头看看,花依旧嫣然不语。“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你更沉默,几乎热情地感到花的寂寞,开始怜花,把同情统统诗意地交给了花心!
          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
          此外年龄还有尺寸,一样是愁,却跃跃似喜,十六岁时的,微风零乱,不颓废,不空虚,踮着理想的脚充满希望,东方和西方却一样。人老了脉脉烟雨,愁吟或牢骚多折损诗的活泼。大家如香山,稼轩,东坡,放翁的白发华发,很少不梗在诗里,至少是令人不快。话说远了,刚说是惜花,东方老少都免不了这嗜好,这倒不论老的雪鬓曳杖,深闺里也就攒眉千度。
          最叫人惜的花是海棠一类的“春红”,那样娇嫩明艳,开过了残红满地,太招惹同情和伤感。但在西方即使也有我们同样的花,也还缺乏我们的廊庑庭院。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才有一种庭院里特有的情绪。如果李易安的“斜风细雨”底下不是“重门须闭”也就不“萧条”得那样深沉可爱;李后主的“终日谁来”也一样的别有寂寞滋味。看花更须庭院,常常锁在里面认识,不时还得有轩窗栏杆,给你一点凭藉,虽然也用不着十二栏杆倚遍,那么慵弱无聊。
          当然旧诗里伤愁太多!所以庭花,乱红,黄昏,寂寞太滥,时常失却诚实。西洋诗,恋爱总站在前头,或是“忘掉”,或是“记起”,月是为爱,花也是为爱,只使全是真情,也未尝不太腻味。就以两边好的来讲。拿他们的月光同我们的月色比,似乎是月色滋味深长得多。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花“不是预备采下缀成花球,或花冠献给恋人的”,却是一树一树绰约的,个性的,自己立在情人的地位上接受恋歌的。
          所以未恋时的对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为花而起的感慨,——十六岁时无所谓感慨,──仅是刚说过的自觉解花的情绪。寄托在那清丽无语的上边,你心折它绝韵孤高,你为花动了感情,实说你同花恋爱,也未尝不可,——那惊讶狂喜也不减于初恋。还有那凝望,那沉思……
          一根蛛丝!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织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
          午后的阳光仍然斜照,庭院阒然,离离疏影,房里窗棂和梅花依然伴和成为图案,两根蛛丝在冬天还可以算为奇迹,你望着它看,真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
    民国二十五年新年漫记(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比中西文化中的“月”和“花”,流露出她希望在爱情中女子保持独立,不是像花冠那样献给男子,而是站在情人的角度接受恋歌。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生物拟人化,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孤独寂寞的心境。
    C.冬天里梅花很常见,但蛛丝却容易被忽略。作者善于观察自然,思考深入。她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工和不可思议,不仅不觉得蛛丝的肮脏和讨厌,反而察觉出其洒脱风雅。
    D.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那里挺秀吐香,情绪不禁迷茫缥缈地充溢心胸”这和第三段中说“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前后态度产生矛盾。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发表了对于古诗中惜花的议论,认为古诗中伤愁太多,滥用庭花、乱红、黄昏、寂寞,这些词汇,都是虚假的怜惜。
    B.本文融抒情、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风格清新,深蕴哲理和诗情。
    C.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文言的简洁隽永、意蕴高远,西语的意识跳跃、句式变格,现代口语的直白流畅、亲切自然,三者达到了和谐的融合。
    D.文章以“两根蛛丝……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结尾,呼应开头;以景结尾,更有古代诗歌含蓄的意境,引人遐想。
    (3)有人说:“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使其散文颇具绘画美。”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蛛丝”和“梅花”在文中的作用。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有没有下雨,荷叶表面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黏度很强的胶水,①
     
    ,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都“站不住脚了”?②
     
    !荷叶自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上面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了空气,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吸附灰尘。因此,③
     
    ,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
          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和榜样效应。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
    (1)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90后张霁入选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刚毕业就收获了201万年薪offer的张霁并不是大家眼中的“天才”,经历高考失利的他,选择复读,却仍只考上一所普通院校。在大学里他没有肆意挥霍青春,各科成绩优异,拿下了多项比赛证书,考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继续丰富提高自己。
    材料二: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在论文《致谢》部分这样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十七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我哭得稀里哗啦。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鳞、周末钓鱼,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摸黑逃回家中。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人说:“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体会、联想或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