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二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9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质。国宝作为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它的诞生与流传皆源于文化血脉的精髓,同时又反哺于发展着的博大文化。作为一种器物媒介,不仅仅为今天的人们所欣赏和收藏,更是华夏文明的表征。
    “历史作为一种记忆,使先民的事迹、经验与思想存活于今,它充当着不同时代的纽带。”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历史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宝藏》以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方式,集中展现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讲述、舞台演绎与观众互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象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起他们的记忆。
    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如在第五期对国宝辛追墓T形帛画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中,雷佳一开嗓,便将辛追所思之人、所念之世深情道来,听者皆入其境。《帛画魂》是根据T形帛画的内容作的曲,大致分为天国之美、人世之欢、炼狱之苦。通过这三部分的演绎,将辛追经历生离死别,对命与缘仍留恋与热爱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舞台演绎,借助音乐剧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中国记忆。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通道。文物作为一种媒介,将中华民族的记忆保存了下来,其中,文物中的文字便是记忆存储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不仅能记录历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魂魄,一笔一画将我们民族的心与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毁其文化。”石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存下来的石鼓文更是我们民族信仰的象征。正如梁家辉在扮演司马池时所言:“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我们连这点信仰都糊涂,我们何以为人呢?”通过演员对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文物的内涵得以丰富,文化记忆得以再生、更新和建构。
          今生故事讲述者的职业多种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守护之心。他们当中有为了赎回皿天全方罍而不遗余力的文物爱好者;有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好色之徒”冯海涛;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供职的“故宫世家”……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讲述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用一份守护诠释着中华儿女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中“失蜡法”的传承创新。
          云纹铜禁是古代中国酒文化中自我约束的一件物证,也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大国梦的一个缩影。今生故事对于它的展现,是对古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它的出现向众人高喊着:虽然时间流转,但精湛的技艺 一直没有改变。古代的云纹铜禁与现代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脉相承,他们是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见证者,更为实现强国梦打下了基础。
    《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摘编自张兵娟、刘停停《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反哺于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明的历史文物的国宝。
    B.《国家宝藏》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C.很多文物中的文字都记录了历史,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就需要通过文物这唯一的通道。
    D.《国家宝藏》不仅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也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就《国家宝藏》节目所演绎或讲述的国宝的前世传奇及今生故事进行了阐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例证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引用智者的话意在强调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文物加强保护。
    D.文章将云纹铜禁与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促进本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就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B.《国家宝藏》是很成功的节目,其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其他艺术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C.衡量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有信仰,关键是看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历史。
    D.文物的精湛技艺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工匠可以以文物为师,推陈出新。

    组卷:11引用:4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
          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摘编自《提振全球气候治理雄心的中国担当》,“新华网”2020年12月12日)      材料二:2020年12月1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出,可以设计绿色刺激指数来对各地的规划和项目进行评估。“按照中国碳达峰计划,2030年前后是碳排放最后的窗口期。现在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都在加紧制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各地的‘十四五’发展思路。从目前公开的消息看,很多地方上马的一些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会给2060年的碳中和带来很大压力,也压缩了清洁技术的发展空间。”王金南认为,现在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计划。要做一些碳预算,进行增量分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应该做领头羊,尽早实现碳达峰。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认为,实现碳中和,时间很紧迫。“目前到碳达峰只有10年,10年时间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很不容易,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需要制定时间表,倒逼各地各部门完成任务,目前排放力度比较大,大范围减排很困难,我们的技术和产业都需要相应调整。”刘燕华认为,要寻求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能源革命。
    (摘编自《专家解读气候治理新目标》,《新京报》2020年12月15日)      材料三:碳锁定是一种产生于工业国家历史发展路径的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技术一制度复合体”。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同时,受益于现有制度的参与者将试图维持该种制度,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现存技术系统的锁定。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近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3点倡议,并宣示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4项新举措。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15日就有关情况接受采访。
          贾桂德认为,“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就是要讲团结、促合作,摒弃危机面前“退而自保”的短视行为,倡导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福泽各国人民。
          李高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内的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面临巨大的挑战。
          他分析指出,很多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向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在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时,人均GDP仍将显著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此外,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新华网”2020年12月1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
    B.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的设定表明了我国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的决心和信心。
    C.王金南认为,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也不利于清洁技术的发展。
    D.实现“碳中和”就可以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个人等都应积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彰显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B.由材料三可知,要打破现存技术系统和制度方面的双重锁定,就要先进行技术创新,再打破制度锁定。
    C.如果想打破“碳锁定”,就要从国家规划方面做好引领,同时工业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摒弃短视行为。
    D.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在实现碳达峰上更有压力和挑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3)我国要实现2030年气候治理目标,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守护着灵魂上路
    王充闾
          踏上这片土地,我完全认同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评语:长汀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之一。在这里,我除了饱游饫看蕴涵着典型的客家文化精髓的街衢、建筑,还有幸亲炙了瞿秋白烈士的遗泽,浸染于一种浓烈的人文氛围。
          秋白同志被捕后,囚禁于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师部。这里,宋、元时期是汀州试院,读书士子的考场;数百年后倒成了一位中国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炼狱。而今庭院萧疏,荒草离离,唯有两株黛色斑驳的古柏傲立在苍穹下,饱绽着生命的鲜活。它们可说是阅尽沧桑了,我想,假如树木的年轮与光盘的波纹有着同样的功能,那它一定会刻录下秋白的隽雅音容。
          囚室在最里层,是一间长方形的木屋。推开那扇油漆早已剥落、吱呀作响的房门,当年的铁窗况味宛然重现。简陋的方桌、板床,几支毛笔、一方端砚,刻刀等都原封未动地摆放着。环境与外界隔绝,时间也似乎凝滞了,一切都恍如隔世,一切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刹那间竟产生了幻觉:依稀觉得主人似乎刚刚离座;一眨眼,又仿佛瞥见那年轻、秀美的身姿,正端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多么想,拂去岁月的烟尘,凑上前去,对这位内心澎湃着激情,用生命感受着大苦难,灵魂中承担着大悲悯的思想巨人,作一番近距离的探访和恣意的长谈啊!然而,覆盖了整个墙壁的一组组图片——绝笔诗、就义地、高耸云天的纪念碑都在分明地提示着:哲人其萎,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当中华民族陷于存亡绝续的艰危境地,他怀着“为大家辟一条光明之路”的宏愿,走出江南小巷,纵身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事业是群体的,但它的种种承担却须落实于个体,这就面临一个角色定位的个人抉择问题。尽管就气质、才具与经验而言,他未必是最理想的领袖人选;但形格势禁,身不由己,最终还是负载着理想的浩茫,“犬代牛耕”,勉为其难。他没有为一己之私而消解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数日勾留,我感到,革命老区长汀人民对于秋白烈士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历数十年不变,父而子、子而孙地口耳相传,叙说着这座城、这条路、这一天、这个人的苍凉而壮丽的往事。在这里,我尝试着作一番复述:
          当获知刽子手即将行刑时,他面容显得异常平静。停了一会儿,站起身来,示意来人走开,并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然后就安然睡下,迅即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如绝笔书所云“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晨曦悄悄地爬上了狱所的窗棂,屋里倏然明亮起来。他心中想着:这世界对于我们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当然,任何美好事物的争得,都须偿付足够的代价。为此,许多人踏上了不归之路。
          这样,他,也就守护着灵魂上路了。
          一袭中式黑色对襟衫、齐膝的白布短裤,长筒线袜、黑色布鞋,目光里映射着理想的幽深,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尽管结核病已经很重了,几个月的心力交瘁更折磨得他十分虚弱,可是,看上去,仍然是那么伟岸,洒脱。
          走出大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院落,又向荷枪环伺的军人扫视了一下,嘴角微微地翘起,似乎想说:敌人的如意算盘-征服一个灵魂、砍倒一面旗帜、摧毁一种信仰,已经全然落空;得到的只是一具躯壳。可是,“如果没有灵魂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途经中山公园,他见凉亭前已经摆好了四碟小菜和一瓮白酒,便独坐其间,自斟自饮,谈笑自若。他问行刑者:“我的这个身躯还能由我支配吗?我愿意把它交给医学校的解剖室。”原来,就连这具躯壳,他也要奉献给人民。接着就是留影——定格了他最后的风采:背着双手,昂首直立,右腿斜出,安详、恬淡中,透露出豪爽而庄严的气概,一种悲壮、崇高的美。
          路上,他以低沉、凝重的声音,用俄语唱着《国际歌》,呼喊着“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了罗汉岭前,他环顾了一番山光林影,便盘膝坐在碧绿的草坪上,面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含笑饮弹,告别了这个世界。
          此刻,“铁流两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正进行着一场震古铄今、名闻中外的伟大长征。而秋白同志,在这长仅千余米的人生最后之旅中,也同样经受着最严酷的生命与人格的考验。“咫尺应须论万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伟大长征。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为严峻的试金石。他以一死完美了人格,成全了信仰,实现了超越个人有限性的追求。烈士的碧血、精魂,连同那凄婉的“独白”,激越的歌声,潇洒从容的身姿,在他短暂而壮丽的人生中,闪现着熠熠光华。
          对于他,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完成。
    (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同长汀是中国最美小城之一,是因为那里不仅有体现客家文化的街衢、建筑,还能够受到瞿秋白烈士遗泽的教育和熏陶。
    B.“庭院萧疏,荒草离离”与“两株黛色斑驳的古柏”,将衰败与鲜活两相对比,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与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
    C.作者认为瞿秋白怀有救国救民的宏愿,当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他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而是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历史使命。
    D.“咫尺应须论万里”一句表明,瞿秋白人生的最后千余米可与红军二万五千里相提并论,都是为了追求信仰而进行的艰难跋涉。
    (2)新华社曾发表文章纪念瞿秋白这位“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儒雅”与“壮烈”在文中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
    (3)作者对瞿秋白烈士的牺牲经过“作一番复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鲜活美感。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而形成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的好的文学语言,细细品读,愈觉其妙。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①
     
    。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②
     
    ,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③
     
    ,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5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独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悲怆……“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又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组卷:10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