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9 20:0:2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评论文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琳琅之声》发刊词
马新礼 打开德琳学校高中部即将间世的校刊《琳琅之声》,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原野,漫步于迷人的海滩,眼前切换的是多彩图景,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气息,耳膜滑进的是天籁之音……
“金色的校园,我们欢喜而来,年轻的胸怀,充满无限期待”——吴美璇的吟唱表达了首届高一学子的共同
心声,他们渴望知识,心怀梦想,与德琳-起成长。
“走进名著”中的陈思婷用雕刻似的手笔把大唐诗人李白的个性才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不管是霸气多多的“李
怼怼”,傲气十分的“李骄傲”,还是侠气一身的“李敢敢”,仙气飘然的“李潇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才女林琳同学在《发光的天使》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如天使,踏尘而来,光芒耀眼,最后绝尘而去的艺人形象,并发出“从此,人间只有《霸王别姬》:从此,世上再无温荷生”的叹息,让人心生痛楚。而在另一篇文章《茶烟细柳落花风》中却又让我感受到了小作者清澈如莲的闲适,品茗读书的优雅,并随她一起品尝到了 积极人生的“真味”。黄丽平同学在极力渲染深圳湾的美景之后,不忘告诉我们要“珍惜眼下,珍惜生活中的美”。
陈嘉琪同学对抗击疫情的白衣战士不落窠臼的叙写,钟季桓同学对“干干净净做人”美好家风的传承,陈秋语同学在参观东江纪念馆时对先烈的追思和对历史的追问,庄粤华同学对家乡浓浓年味的怀念,何婕同学文中的好友何丽丽对妈妈的误解和撕心裂肺的痛悔....这些都让我沉浸其中,为之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德琳高中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把作文写好,人人身体力行,个个以“文”示范,老师们的每篇下水作文都熔铸着他们的才思与态度,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透过这些文章,我看到了德琳高中教育的魅力所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孩子们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心态上变得阳光自信,行动上变得自觉自律,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习惯上变得越来越好。德琳人深知:教育充满欢乐的主题。因为枯燥的说教激荡不起欢声笑语,强制和服从只能使生命失去尊严,一味的灌输将会堵塞创造的空间。德琳人的做法是: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点燃火把,让智慧燃起来;解放孩子,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于是,德琳高中学子才有了这样可喜的变化。
“琳琅”是精美的玉石,“琳琅之声”泛指清脆美妙的声音。作品集取名为“琳琅之声”,喻指师生的文章
像玉石一样美好,文字间流淌的心声像“琳琅”相击的声音一样清纯美妙。
愿《琳琅之声》的美文琳琅满目,光彩四溢!
愿全体德琳人心有琳琅,心向美好,在德琳教育的“净土”上用心耕耘,回归本真,谱写最纯最美的“琳琅之声”!
2021年3月2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博喻、排比和通感等多种修辞方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看到《琳琅之声》的多重感受。
B.作为一部作品集,《琳琅之声》不仅有学生习作,还有老师的“下水”作文,有诗歌有散文,体裁多样,
形式丰富,展现了德琳师生的良好语文素养。
C.作品集深刻展现了德琳教育的魅力,那就是教育充满欢乐的主题: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点燃火把,
让智慧燃起来:解放孩子,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
D.文章结尾提出希望,号召德琳高中师生以-颗美玉般的纯净心灵,用心耕耘。“谱写最纯最美的‘琳琅之
声’”一句暗含双关,形象生动,韵味悠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烟细柳落花风》一文让人感受到了清澈如莲的闲适,品茗读书的优雅,还能从中领悟到积极人生的“真
味”
B.德琳高中教育的魅力在于学生心态上、行动上、学习上和习惯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C.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德琳高中语文老师人人身体力行,个个以“文”示范,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D.欢乐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题。枯燥的说教、强制和服从、一味的灌输只会让学生失去欢乐,从而改变教育的
目的。
(3)本文已作为压舱石载于《琳琅之声》“发刊词”栏目,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近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可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笞,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3)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4)简要概括这篇叙事散文的主旨。组卷:17引用:4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因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六国论》的“论”:古代常用文体,分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文,即“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B.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先祖父:已经逝世的祖辈和父辈。
D.三国:本文指的是六国中的燕、赵、齐。
(2)对下列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的翻译和名称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翻译与解说:等到李牧因受奸吝小人诬陷而被杀。(被动句)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翻译与解说: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
C.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翻译与解说: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一月月被割让。(两个被动句)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与解说:为了国家的人不要因为敌人积蓄的威势所吓倒啊!(判断句)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战争的损失远远超过“赂”的损失。
B.事实证明,六国割地赂秦不但没有保住自己,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灭亡。
C.文中分析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六国论》借古讽今,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目的是讽喻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4)《六国论》借古说事是为了喻今,告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请根据这两句含义,联系世界现实。简要说说我们应怎样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分点陈述)组卷:1引用:1难度:0.5
-
1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手上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有害菌落占总体菌落比例很小,②但抑菌类洗手液的使用效果会无差别的杀死细菌,③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手部正常菌落。④所以即使清水或者部分洗手液杀菌效果看似不理想,⑤也不需完全否认,⑥毕竟手上残留的绝大多数是无害的共生菌。⑦无非是特殊职业的高危人群,⑧普通人即使使用清水,⑨只要做到勤洗手、洗久点也可以较好地防止它们在手上寄生。组卷:7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要举办一场“健康与财富谁更重要”的辩论赛,辩题如下:
正方观点:健康重要。
反方观点:财富重要。
巴金说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米。大意是说,一个人活着不仅要有一副好身体,还要有理想、目标、追求;奋斗才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否则,身体再好也只能是一介莽夫。
假如你是辩手中的第四辩,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准备一篇完整的发言稿,强调本方的观点。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用对比方法,边驳边立,只要理由充足,言之成理,能说服对方即可。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9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