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中心镇中心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1难度:0.8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8 -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就好比一个缓冲区或是防火墙,对于来自海上方向的空中威胁和不明飞行物,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等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②防空识别区是濒海国家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领空外划设的空域范围。
③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
④什么是防空识别区?
⑤用于及时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进入该空域的航空器,留出预警时间,保卫空防安全。组卷:44引用:5难度:0.7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37分)
-
1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李斌 ①“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激励踔厉奋发的勇毅干劲,抒发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心,激扬新征程开拓进取的奋斗豪情。
②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在回顾波澜壮闰的百年党史中体悟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从平凡英雄的拼搏奋斗中感受昂扬奋进的逐梦力量。绘百年画卷,续千秋伟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目光始终望向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我们更加明晰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明确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方向。
③一起向未来,是源于历史自信的豪迈宣示。未来是当下的延续,也是历史的映照。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我们党领导人民,以百年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指引中国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宝贵财富。
④一起向未来,是向着光明前景的庄严承诺。百年成就使人振奋,新的征程已经启幕,新的辉煌正在创造。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加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既定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唯有汗水才能浇灌丰收的喜悦,唯有实干才能实现前程的目标。
⑤一起向未来,是奋进中国的又一次团结进发。赓续传承的强国事业,接力奋斗的复兴梦想,召唤人们再出发。还有不到30天,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呼声更加强烈。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一起向未来”,是勇毅担当的彰显,更是团结奋斗的召唤,表达出携手应对挑战、共同创造未来的美好愿望。
⑥梁启超曾预测,“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在方志敏笔下,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如今,中华大地山河展新颜,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回首过去,我们有自信告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有底气作出宣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6日)(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标题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B.文章第①段用一组排比句阐述了“让我们一起向未来”这句话的背景和目的,总领下文。
C.“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指的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
D.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E.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干劲、团结合作,就能很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其论证思路。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其作用。组卷:1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表达(共50分)
-
15.作文。
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给我们很多做人的启发:杨振宁的《邓稼先》让我们明白人贵在爱国,杨绛的《老王》让我们明白人贵在友善,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我们明白人贵在敬业,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明白人贵在诚信……
请以“人贵在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文题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组卷:53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