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拟美学也叫数字化美学,根据1998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专题讨论的提法,把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
          很显然,虚拟美学在研究对象上与传统美学存在很大差异;在传统美学中我们所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在虚拟美学中我们所观照的却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虚拟世界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接受与否,我们身边从此将展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在虚拟现实和现象日益扩张的今天,虚拟美学应运而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美学并非观照所有的虚拟现实和现象,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无疑显得更为纷繁芜杂,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审美的范围,比如虚拟家庭、虚拟企业、虚拟购物、虚拟教学、虚拟演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虚拟艺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数字动画、网络游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性,虚拟艺术借助于虚拟技术,完全突破了特定时空的约束和特定物质条件的约束;体验性,虚拟艺术最擅长的就是营造“身临其境”感,受众不仅可以各种感觉器官介入虚拟环境,而且能够以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虚拟世界;技术性,从审美创造来看,虚拟美学对高科技有着高度的依赖。在虚拟艺术中,技术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且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技术本身就是虚拟艺术内容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三强《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材料二:
          网络数码的“虚”与传统文艺的“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网络数码里的任何人与事都可以直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发生密切关系,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也作用于人的直觉和心灵感觉,更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网络数码虚拟的世界不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它可以无限地重现,也可以无限地被访问。网络数码把“虚拟”与“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网络虚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在性的东西。网络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真实”世界,以“虚拟”对应“真实”这新型关系的出现,使我们对“真实”的理解也更深刻。
          文学的功能之一在于弥补人们在现实中的缺失与不满,文学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需要人们通过文字符号进行想象,这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阅读体验。电影与电视等媒介出现之后,文学虚拟的世界可以具象化地展示出来,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开始位移与修正。而网络数码技术则无限逼真地再造了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会贯通,两者边界相互拓进,相互推移,完成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此时,文学的虚拟性与传统文学的虚拟性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其所关联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意义都产生于虚拟世界的审美关系中,“虚拟美学关照的只是——以虚拟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审美关系”。网络文学“再现”或“表现”了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真实世界,尽管其塑造的虚拟世界远远超出传统文学的边界,但从中同样可以凝练出具有普适性的现实关怀,实现了虚拟美学中的现实感知。
    (摘编自禹建湘《网络文学虚拟美学的现实情怀》)材料三:
          “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显然不同于那种素朴的“实在”,但它同时也并不等同于那种否定生活摒弃生命的虚无主义之“虚无”。“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总与某种鲜活的意义或价值密切关联;正是这种“意义”或“价值”对世界和存在的拥抱,确保了虚拟真实感之艺术品格。尤其应该强调——“虚拟美学”绝非“虚无美学”。
          如果说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化书写与传统艺术有诸多差异的话,那么,虚拟而逼真的立体化写作体验堪称网络时代赋予艺术家的创造特权。“虚拟美学”所建构的“虚拟”文学本体论,不仅认定文本是想象虚拟的产物,而且相信真实是一个通过虚拟才能获得的世界,虚拟乃是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参与体验过程。
          显然,“虚拟美学”所支撑着的网上“虚拟写作”,无疑比传统的写作更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写作者在奇妙的拟像世界抛却现实环境中的一切杂念,将整个身心沉浸其中,从而达成“狂欢化”的深度审美体验。就此而言,虚拟化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虚拟技术时代创作主体的感性生存方式。
    (摘编自曾繁亭《网络“虚拟美学”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世界。
    B.网络文学中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真实世界,它同传统文学一样具有普适性的现实关怀。
    C.“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既要依附于素朴的“实在”,又必须有别于虚无主义之“虚无”。
    D.“虚拟”文学本体论认为文本是通过虚拟获得的,虚拟是人对真实世界的参与体验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虚拟美学的问题。材料一侧重于对虚拟美学的宏观描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阐述虚拟美学在网络文学范畴内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围绕与“虚拟美学”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如“虚拟美学”与“传统美学”“虚拟文学”与“传统文学”“虚拟美学”与“虚无美学”等,便于读者界定。
    C.材料二认为文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来弥补人们在现实中的缺失与不满,而这一世界随着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出现以及网络数码技术的应用变得不同。
    D.材料三认为“虚拟写作”可以让作者在虚拟世界中抛却现实的杂念,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使虚拟写作成为虚拟技术时代创作主体的感性生存方式。
    (3)下列材料,不能体现“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的一项是
     

    A.《神秘岛》系列游戏为玩家提供现实生活中很难尝试的行为场景,同时游戏中的美丽风光给予玩家最大的沉浸美感。
    B.动画片《大闹天宫》,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夸张,以神话的形式做到了寄深意于幻想的形式之中,寓褒贬于形象的刻画之中。
    C.“虚拟紫禁城”的技术人员通过与中国历史文化专家合作和对实际演员的真实动作进行动态捕捉,运用3D建模技术构建出皇家生活场景。
    D.“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文化展,把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遗产和秦朝兵马俑呈现在一个场景中,让文明的碰撞和时空的重叠成为“现实”。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虚拟美学”下一个定义。
    (5)怎样理解虚拟美学之中“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人们
    [法]阿尔贝•加缪
          城市一大早就活跃起来了。虽说是隆冬,天气却极好,海堤的尽头,水天一色,明晃晃一片。伊瓦尔无心观看,他骑着自行车,在俯瞰港口的林荫道上笨重地行驶着。他的一条瘸腿放在固定的脚镫上,一动不动,另一条腿费力地蹬着。他不时地用胳膊肘碰碰腰间的挎包,那里面放着费南德为他准备的午饭。这时,他就想到了挎包里的东西,心头一阵酸楚。两大片面包中间只夹着奶酪,而不是他爱吃的西班牙式煎蛋或炸牛排。
          他从未觉得上班的路这么长。他低着头骑车,比平时更吃力,因为他的心情也是沉重的。昨晚他开会回来说他们复工了。“那么”,费南德快活地说,“老板给你们提工资了?”老板根本就没有给提工资,罢工失败了。应该承认,他们没有搞好。
          他下了林荫道,离开大海,拐进西班牙老区潮湿的街道。工厂就矗立在那儿,伊瓦尔一眼就看见工厂大门紧闭,一群工人静静地站在门前。从他在这儿干活那天起,他到厂时门还关着,这是破天荒第一次。老板想要显示自己的胜利。伊瓦尔拐向左边,把自行车放进连着厂房的小屋里,然后朝大门走去。
          这时,对着旧厂的门朝里打开了,老板拉萨尔先生站在门口。他身材瘦长,褐发,刚过三十岁。他神情自得,一身浅灰褐色的华达呢,上装大敞着,露出白衬衣。他的问好声没有平时响亮,反正是没有人答理。门启处,工头巴菜斯泰出现了。他打量着他们,说道:“怎么样,开工吧?”他们不说话,一个个走向自己的岗位。巴莱斯泰一处处简短地提醒工人们,哪件活该开始,哪件活该结束,没有人吭声。伊瓦尔刨光和装配破好的木板,他又闻到了熟悉的气味,心里稍稍敞亮了些。大家闷头干活,渐渐地,一种热乎劲,一种生命力,又在厂里复苏了。明亮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亮了厂房。在金光闪烁的空气中,烟雾发出淡蓝的颜色,伊瓦尔甚至听见附近有只小虫在鸣叫。
          转眼之间,在车间的嘈杂声中,铃声响了两次。刚刚坐下准备卷支烟的巴菜斯泰又费力地站了起来,朝里头的小门走去。他一走,锤子就敲得不那么响了,一个工人甚至歇手不干了,就在这时,巴莱斯泰又回来了。他站在门口,只说道:“马尔库,伊瓦尔,老板叫你们去。”伊瓦尔想先去洗手,被马尔库一把抓住了胳膊,就一瘸一拐地跟着他走了。
          他们进入走廊,就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和拉萨尔先生的声音:“午饭以后,你先让她睡下,要是还不好,就听医生的。”接着,老板出现在走廊里,把他们让进那间他们已经熟悉的小办公室,“请坐,”拉萨尔说着,他们依然站着。“我让你们来,是因为,您,马尔库,您是代表;而你,伊瓦尔,你是我的仅次于巴菜斯泰的最老的职工。谈判已经结束,我不想旧话重提。我不能,绝对不能答应你们的要求。”他不说了,仿佛在想什么,然后抬起眼望着他们。马尔库的脸色陡然间变白了,猛然掉转脚跟,走了。拉萨尔也脸色煞白,看了看伊瓦尔,“见鬼去吧!”他喊道。
          他们回到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吃午饭。伊瓦尔去拿挎包,回来坐在他干活的长凳上。他刚咬了几口,这时铃又响了。铃声响个不停,但响得奇怪,忽而短暂地停止,接着又急促地响起来。巴莱斯泰听着,感到惊讶,慢慢地朝门口走去。旋即出来,在经过伊瓦尔身旁的时候,一面还在穿外衣,一面对他说:“小家伙犯病了。”他朝大门跑去了。伊瓦尔重复了这个消息。大伙儿围着他,面面相觑,陷入窘境。只听见电锯发动机空转的响声。“也许没事吧。”一个工人说。①他们回到原处,车间里又充满了响声,但他们放慢了手里的活儿,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一刻钟之后,在电锯还没有吃上木板的间歇中,响起了救护车的喑哑的叫声,由远而近,到了跟前就停止了。片刻之后,巴莱斯泰回来了,大家拥上前去,巴莱斯泰说,那孩子在她房间里突然就跌倒了。“啊,是这样!”马尔库说,巴莱斯泰也摇摇头,他们又听见了救护车的叫声。他们都在那儿,在静悄悄的车间里,在透过玻璃窗洒下的一股股黄色的阳光下,粗糙的、使不上劲儿的双手垂在沾满锯末的旧长裤两侧。
          下午剩下的时间过得又慢又长。伊瓦尔只是感到疲倦,他的心一直很难过。他真该说点什么,可是他无话可说,其他人也一样。②在他们无言的脸上,只有悲哀和某种固执的表情。有时候,不幸这个词刚刚在他心中形成,转眼就消失了。他想回家,想见到费南德、孩子。
          天快黑了,他蹬着车穿过拥挤的城市。到家时,孩子已经放学,正在看画报。费南德问伊瓦尔一切是不是顺利。他没吭声,在洗衣房里洗了个澡。带补丁的衣物晾在他的头上,越过墙壁,可以看见黄昏中温柔的大海,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晚霞从一端飞向另一端……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提到费南德为伊瓦尔准备的午饭的变化,看似闲笔,却也反映出伊瓦尔一家目前生活的窘迫,同时暗示了“罢工”的原因。
    B.“大家闷头干活,渐渐地,一种热乎劲,一种生命力,又在厂里复苏了”,写出了工人们虽因罢工失败而沮丧,但对劳动依旧有着质朴的热情。
    C.“马尔库的脸色陡然间变白了,猛然掉转脚跟,走了”写出了马尔库当时的怒不可遏,但最终“走了”,可以看出他性格的懦弱。
    D.下班后伊瓦尔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中,主要是因为无法改变的工作现状,生活中难以预料的苦难,让他感到无尽的疲惫和压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通过伊瓦尔的眼睛,描写了开始复工的场景以及工人们与老板拉萨尔之间的矛盾。
    B.文中巧妙运用插叙,在两次电话铃声和几句简短的对话中,将拉萨尔的孩子生病一事融进了工厂劳作的场景之中。
    C.小说结尾处“黄昏中温柔的大海”与“晚霞”,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包含着伊瓦尔对打破生活困境的渴望。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平淡客观的笔调中透出深长的意味,展现了以伊瓦尔为代表的工人们在罢工失败后复工第一天的内心感受和经历。
    (3)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衬托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析两处共同表现出的人物心理状态和内在精神。
    (4)小说紧扣“沉默”二字来行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沉默”的具体表现及其反映的人物心理。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大有裨益。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年,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①)每天忙碌地为大家料理借阅手续,但仍通过阅读“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读书的魅力与作用,可见一斑。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②)炽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                             ;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③)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④),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阅读经典、品味好书,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指引人们感悟人生、贴近真理、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1)请仔细阅读语段,按要求作答。
    ①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②处应填入的标点是
     

    ③处应填入的标点是
     

    ④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2)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联系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在横线处补写相应的两组语句,与波浪线语句构成排比,使文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所谓的人生坐标,是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对自己目标和未来方向的定位,这些都决定了你的人生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每人都有一个坐标,至于这坐标的位置在哪,是正是负,是左是右,是上是下,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而最终绘制出的人生坐标图可能是一条弧度优美的抛物线,可能是一条勇往直前的直线,亦可能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正弦余弦曲线……
          那么对于青年而言,我们应如何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绘制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坐标图?请结合你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