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北大培文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价值观因其时代性而未能成为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类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组卷:33引用:21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岁后我的作品接连获得成功,而母亲却去世了。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B.“风正在树林里吹过”,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这里的“是个好兆头”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我”寄予希望。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平淡。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平淡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3)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合欢树》是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文章为什么不以“母爱”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组卷:18引用:7难度:0.6

三、语言文字应用(14分)

  • 7.下面是几副对联,请按要求把对联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
    ①书山难攀以勤为伴 学海苦渡唯舟为乐
    ②狐盆碗碟三餐乐 酱醋油盐五味鲜
    ③寸心别有天 竹海留客处
    ④春满芙蓉帐 香浓翡翠床
    ⑤门前梅花月色 室内琴韵书声
    大门
     
    ;客厅
     
    ;书房
     
    ;厨房
     
    ;卧室
     

    组卷:9引用:9难度:0.6

三、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1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彭士禄的女儿彭洁与同学们分享了父亲彭士禄从“小孤儿”成长为“大科学家”的故事。故事启迪我们:吃过失败的苦,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吃过生活的苦,才会懂得珍惜。记住,你现在吃的苦,都是通往未来的路。正如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现在青年学生的人生道路也未必是一帆风顺的,一切的艰难困苦、挫折灾难都会让我们成长,甚至蜕变!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