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东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5 8:0:7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  )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  ),诗意又风雅。
          “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提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_____。我们(  )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选自《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交融 徘徊 耳濡目染
    B.交织 徜徉 耳濡目染
    C.交融 徜徉 耳熟能详
    D.交织 徘徊 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B.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
    C.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D.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 雪地里踏着遂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 罗贯中 《水浒传》
    B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C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D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曹雪芹 《红楼梦》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C.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结合两则材料,潇湘馆的植物哪一项与林黛玉没有契合之处的是
     

    A.外在形态
    B.人物心情
    C.悲剧形象
    D.内在品格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5分)

  • 7.《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1)《红楼梦》第五回借助判词等暗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命运。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提到薛宝钗的“德”与林黛玉的“才”,请分别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红楼梦》里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刘姥姥。作者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尤其是详写了她第二次来到荣国府的情景。刘姥姥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接触到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都远远胜过了第一次。试分析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作用。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七、写作(3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留守女孩张小钟高考成绩优秀,考取北京大学冷门的考古专业,引发多方关注。女孩发微博称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把“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当时自己的“偶像”,所以才考取北大考古专业。樊锦诗得知后,特意把自己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赠送给她。
    材料二:
          樊锦诗1973年北大毕业后在敦煌坚持工作40余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角度自述,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75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