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极大的灵活性,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B.因为中国匠师们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得到人民认可,所以中国建筑能自成体系。
    C.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式,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D.国外一些建筑体系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和“词汇”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B.文章解释了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意,分析了二者对中国建筑的重要作用。
    C.文章让读者结合对“大文章”“小品”的感受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恰切明了。
    D.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中“文法”和“词汇”的不同,阐明中国建筑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是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B.尽管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但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可见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
    C.建筑的“文法”“词汇”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的,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D.中国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法曾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梁架木材依然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材料。

    组卷:8引用:6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痂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但为什么曹雪芹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
    (摘编自胡菊人《小说红楼》)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玉”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式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三: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曾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已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僧录》作为书名,是把《红楼梦)看成一部主要写宝黛爱情的书,从这一角度理解《红楼梦》过于肤浅。
    B.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中“红”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体现了“色”,代表虚、空;“楼”是现实中的“相”,代表现实世界;“梦”表示事物之易变。
    C.材料一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曹雪芹最终选定《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的原因。
    D.宝玉是真道德的践行者,他身上体现出坚持、热爱、有信仰的“仁心”和天真、浪漫、充满想象的“诗心”的结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石头记》和《红楼梦》名字的优点,并分析了《红楼梦》中“红“代表着女性和红尘的原因。
    B.材料二认为,宝玉是《红楼梦》的真主角,“玉”在华夏文化中代表最美好的一切,因此,《红楼梦》中“玉”文化最为重要。
    C.材料三认为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说法众多,但从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D.三则材料都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晰;都借用《红楼梦)原文,并引用他人有关《红楼梦》的说法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材料二、三都提到《红楼梦》“大旨谈情”,但“情”的内涵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①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②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③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一句自然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D.文章最后一句话表明“我”虽然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环境中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天地圣众降福。
    (2)文中塑造柳妈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文中三处画线句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既源于那个时代,①
     
    ;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学说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②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③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日之中国是林觉民所向往的“幸福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李大钊所期盼的“青春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方志敏所渴求的“可爱的中国”……今日之中国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所欢呼的盛世中国,今日之中国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伟大中国。
          兴华中学要举行“致敬先烈,报效祖国”的演讲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