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基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的“天久一分”、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西方社会科学界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并未真正认识到各国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各有侧重。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材料既对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但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构建文明多元发展的世界秩序有积极意义。
    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极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 更多不稳定因素。
    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
    (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边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相关时间点 中国 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 20世纪50年代 19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间 2030年 2030年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时间 2060年 2050年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美)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榈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榈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了一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地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时候,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丈夫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它跑了。”
          “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
          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丈夫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
          丈夫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
          “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她说。“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
          “是吗?”丈夫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丈夫说着,又开始看书了。
          太太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丈夫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太太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亮灯了。
          有人敲门。
          “请进。”丈夫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有删改)【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B.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表现了她作为新女性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
    C.猫的形象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主人公想救雨中的猫,隐含了她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内心的某种愿景。
    D.文中借“妻子”这一形象反映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彷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追求的社会现象。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多次提到丈夫“看书”,体现了他对妻子感受的漠视,与旅馆老板的态度形成对比。
    C.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D.本文中作者对“美国太太”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美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3)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4)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就越深刻、越动人”。请从小说语言、情节等多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冷静深刻的。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淄博迅速成为火遍全中国的旅游打卡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进淄赶烤”,共同感受淄博的“人间烟火气”。
          “淄博烧烤”破圈走红的背后,是从政府到市场再到百姓的多方跨界联动。打动游客的不仅是“小串+小饼+香葱”的“灵魂吃法”,也是定向发放消费券的给力优惠,更是官方霸气喊话的硬核市场监督……从“食”“住”“行”全方位保证体验,淄博真正把“好客山东”印在了一举一动当中。
          放眼旅游市场,将美食作为名片的城市不少,在流量宣传中翻车的案例也不少。“淄博烧烤”用真诚给所有流量美食上了一课:吸引游客的可能是花式宣传,留住游客却要靠实在的品质。用料实在、便宜实惠的小串,在不是贵就是假的一众“网红美食”中显得①                。淄博用物美价廉的真材实料回馈了游客的乘兴而来,换得了游客的尽兴而归,把流量变成了口碑。
          “淄博烧烤”的走红,也是一张当地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答卷。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作为,搭建配套服务措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落实市场监管责任。由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淄博,用实际行动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重塑着新的城市竞争力。各地都在②                 寻找机遇谋发展,淄博能够在一把烤串中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其中有被“网红经济”垂青的偶然性,更有求真务实、苦练内功的必然性。
          我们要充分利用烧烤的带动效应,借势讲好更多淄博故事,努力找出城市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促进文旅进步、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管理,改善更多文化资源。只有筑牢文化底蕴,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③                的活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语句中“进淄赶烤”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