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滁州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12/8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虚假广告为何还有生存的土壤“稳赚不赔,100%本息担保”“逢考必过,最权威的英语培训机构”“全网最低价”“彻底根治,绝不反弹”“用过都说好”……据报道,近年来,有的地方电视台、报刊或网络平台违规播放一些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无独有偶,记者调查和梳理互联网平台广告也发现不少问题广告,比如“几块钱就可买冰箱”……
揆诸现实,遭受虚假广告坑骗的消费者不计其数,我们身边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尽管消费者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但常常面临维权成本高的尴尬,有时不得不吃哑巴亏。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究竟谁给的胆量?究竟谁是帮凶,谁在保驾护航?消费者被骗,与其责怪他们过于轻信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不如追问虚假广告为何一再登陆相关平台。
一般未说,利用人们对相关平台的信赖,不少电视购物频道和知名互联网平台为问题广告“背书”、站台。比如报道提到的一个案例:“省钱,省水,省时间,不占地方”“7天无条件退货,15天包换”……某品牌迷你洗衣机的广告在一档电视购物道播放。电视广告里还有现场演示,山东临清市一名消费者信以为真,便拨打热线电话买了一台,谁知买回后发现洗衣机质量低劣,但退货无门,“说好的七天无条件退货,怎么一点诚信不讲!”
企业不讲诚信,该处罚:播发虚假广告的电视台,是不是也该承担责任?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问题广告在一些电视台上大行其道,电视台用自身公信力“作陪”,赚取不义之财,同样难辞其咎。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的“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次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报道,大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信用体系保障,不难看出,虚假广告行就是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虚假广告,危害巨大。除了让广大消费者蒙受损失,更重创了社会诚信。第一企业不讲诚信,靠虚假宣传大赚黑心钱,对那些合法经营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公;第二,相关平台见利忘义,为虚假广告传播提供平台,不仅损害自身形象,也会加重信任危机;第三,消费者动辄被骗,一再受损失,对社会互信一定有所保留。基于此,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一些电视台播出的广告存在导向偏差和夸大宣传、误导受众等严重违规行为,国家广电总局除了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立即停播相关广告,还提出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反复违规的电视台,要根据有关要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屡屡播放虚假广告,除了被罚点款外,几乎无人受到责任追究。有学者提出,截至目前,虚假广告更多的是行政处罚,对广告法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往往没有落到实处。由是观之,对虚假广告的处罚要加大力度,提高法律威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强调,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万万不可忽略虚假广告带来的可怕后果。捍卫法律尊严,保护消费者权益,让违法失信戒机制释放更大效果,“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才会更加浓厚,虚假广告的生存空间才会愈加逼仄,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才能不断跃升。
(选自“人民网评”,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家喜欢用一些极限词和限制词来扩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B.与其责怪被虚假广告欺骗的消费者,而不如问责相关平台。
C.某些平台敢于播放问题广告是利用了消费者对相关平台信任。
D.消费者受虚假广告误导被骗,会对社会失去信任,危害巨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举几则虚假广告语,摆现象,具有现实性。
B.第二段连发三问,矛头所向都与相关平台相关,具有针对性。
C.某品牌洗衣机广告案例,旨在证明电视台和企业都不讲诚信。
D.文章摆事实,揭实质,提措施,层层推进,极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虚假广告伤害,除消费者提高鉴别力外,还需要企业和政府各负其责。
B.只要斩断了电视台和商家之间的利益链条,就能铲除虚假广告生存的土壤。
C.虚假广告之所以肆意传播,且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诚信缺失是根本原因。
D.随着整个社会诚信度的跃升,虚假广告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直至消失。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森林的枢纽
戎可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4种大型海藻。除了刚提到的3种动物的幼体,另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些海葵。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裸鳃类软体动物)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结果藻类只剩一种,海葵所剩无几,石鳖和帽贝爬向别处,海兔也随着海绵的消失而消失。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水獭修筑的水坝,像工程师一样改变了局部环境,不仅促进了森林的更新,更为一系列物种的生存提供了资源。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啄木鸟吃虫,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就意味着树干里的虫太多,森林也就不复存在。但如果没有啄木鸟,我们无法想见,那些依赖于它的洞穴的动物将何去何从,森林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摘编自2016年7月1日《中国科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的生态环境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生物物种却迅速减少。
C.我们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够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D.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所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而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因此可以说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出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本文在介绍“关键种”时,列举了两个最典型的关键种--啄木鸟和海星,这样由点到面,准确地分析了关键种的作用。
(3)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5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搬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2)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组卷:10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处暑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节气,①
夏季横行霸道的副热带高压,虽说迈开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认输,轻易败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组卷:24引用:6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某大学生:我的理想是到A大学读中文,结果却去B大学读了化学。四年的本科时光对我如同煎熬,我把四年后考上中文研究生当做自己真正生活的开始。等我如愿以偿来到理想中的学校研究心仪的专业,才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冲突。如今回想我的大学生活,感觉就像是“在生活的表面上掠过”的四年。
材料二电影《午夜巴黎》:男主角吉尔生活在当代,但他总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才是最好的时代。影片中吉尔穿越时空,回到了他心中的“黄金时代”。有了种种经历的吉尔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决定穿越回当下真实的生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