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2022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

  • 1.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爱菊 独:只
    B.清涟而不妖 濯:洗
    C.不不枝 蔓:枝茎
    D.乎众矣 宜:应该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二石兽并沉
    B.濯清涟不妖 钱不沾湿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
    D.莲,花之君子 卿今才略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B.《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的主旨是“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C.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反衬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
    D.“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组卷:87引用:1难度:0.5

二、解答题

  • 2.(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
     
    ,字茂叔,号濂溪,
     
    (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②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有闻
     
          ④乎众矣
     

    (3)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从菊和牡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5)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体会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

    组卷:564引用:4难度:0.5

三、解答题

  • 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李唐来
     

    玩焉
     

    ②香远
     

    ④同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
    (5)选出对《爱莲说》一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文,烘托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点明中心“莲,花中君子者也”。
    B.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的高尚品质。
    C.文末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感情色彩强烈,句式同中变化有致,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D.作者结尾没有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组卷:248引用:2难度:0.5

九、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 9.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乙】爱莲说
    周敦颐
          予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丙】天彭牡丹谱
    陆游
          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食前者,之火前花,其开稍久。予客成都六年,岁常得饷,然率不能绝佳。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发,影摇酒中,繁丽动人。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使异时复两京,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夸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又何如也!
    【注释】①帅:泛指官长。
    (1)同一文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义相同,有时却大不一样。下面两组词语,你认为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释为:
     
    。另一组则分别解释为
     
     

    A.予 之火前花
    B.乎众矣 何如也
    (2)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花富贵者也
    B.天彭
    C.睨久而不去
    D.其反激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4)小锦有两个疑问,请你帮她解答。
    ①【甲】诗题为“赏牡丹”,为何要写芍药与荷花呢?
    ②三则诗文都写到牡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无分别?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组卷:75引用:1难度:0.5

十、解答题

  • 10.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节选自《养晦堂文集﹒习惯说》,有删改)【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陶后有闻
     

    ②牡丹之爱,乎众矣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当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4)《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并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

    组卷:232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