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0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
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
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他强调“仁者人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理想社会愿景是使“善人为邦”“民德归厚”。他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来造福于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以德治国,对人民实施仁政。可见人民在孟子的视野中居于较高的地位。
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经历政治纷争、战争冲突、民族矛盾等动乱之后,社会需要缓和关系,以求稳定平安,故统治阶级往往在建国之初主张效法道家黄老学说,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李健认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老子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弃绝了文表虚华,做到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欲,才能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顺应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达到社会大治。庄子亦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来说,庄子更主张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他认为圣人通过修习道德,顺应民情民意,不以刑罚、重赋残害百姓,使民自在自为,则能达到“圣治”。
先秦时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学说中富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为本”主张,为后世“人民性”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予以丰富和发展。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
有专家指出:“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线,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线。”中国古代文论始终强调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考察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主题的坚固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思考和情感体验寄托于文章书写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决定了文艺的创作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文艺家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尖峰,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如椽之笔,书写社会的矛盾,记录人民的痛苦体验,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
(摘编自喻琴、范懿《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
B.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C.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D.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
C.古代学说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
D.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C.“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
D.“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喑”——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羡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撤下许多黑展,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吗?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3)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组卷:33引用:17难度:0.6
一、2(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①_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②_____: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③_____。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不仅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2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打开课本,我们发现,英雄是仁礼济世的孔子,是婉言劝谏的孟子,是以技入道的庖丁,是舍生报国的烛之武,是忠心谋策的张良……
英雄们身负壮志,英雄们忠心爱国。自古英雄出少年,新时代的青年要秉承先辈遗志,传承英雄精神,以初阳之姿,做熠熠生辉之英雄。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看法,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