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西省宜春市八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
    “用公平正直报怨”到底是如何报怨,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以直”指报怨者内心没有余怨。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但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这种阐释与当时“父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的社会舆论相左,恐怕曲解孔子原义。
          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
          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
          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吕氏春秋•孟夏》:“行爵出禄,必当其位。”高诱注:“当,直也。”意思是:封爵赐禄,一定与他们的地位相当。又指婚姻双方相当,《诗经•柏舟》:“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韩诗》“特”作“直”,云:“相当值也。”按:匹,配也,相当也。异文“直”说明,直有相当义。再引申,指价钱与货物相当,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大褐一,用臬十八斤,直六十钱。”
    “直”又写作“值”,二字同源。“相值”是汉代习语,《说文》:“当,田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据此可知,“当”“值”指相对当,从而引申出“相当”“对等”义。
          综之,直有相当义。“相值”“相当”表示事物在空间、时间、数量、重量、性质、作用、礼制等方面相对应、相一致的关系。“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类似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强调的是对等原则,不可因为仇怨而故意加重报复。
          在司法诉讼中,官吏执法也得判处得当,即罪犯所受惩罚与罪行相当。战国晚期及秦朝时期的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这份珍贵的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量刑准则——适当原则。“不直”字面义是不相当。法律义指:罪应该重而故意轻判之,当轻而故意重判之。也就是说罪行和惩罚不相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劾人不审,为失;其轻罪也而故以重罪劾之,为不直。”因此,“不直”不是不正直,而是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
          受到儒家文化中孝、义、忠等伦理影响的承怨之人,不但不会放弃报怨复仇,反而会强调等值返报,“以直报怨”也就不可理解为“以仁报怨”。
    《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檀弓上》详细记载孔子关于为父母复仇的观点:“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这是要求复仇者随身携带武器,随时手刃对方。所以,孟子感叹,杀人之父等于杀己之父。《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根据《礼记》《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复仇观是“以怨报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但它强调的是对等复仇,不因怨恨而加重报复。
    (摘编自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光明日报》2022年3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宝楠认为“以直”是指抱怨者内心没有余怨,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
    B.“直”有“相当、对等”之意,已不为后人所知,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
    C.《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类似,强调对等原则。
    D.“直”的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有理有据,具有启发性。
    B.文章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C.文章举皇侃等人的著作为例,以论证对《论语》中“以直报怨”的误解的普遍性。
    D.文章作为驳论文,从“直”的词义发展和儒家思想两方面,旁征博引,辨正批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应结合儒学和古汉语知识等全面思考。
    B.要解决人们对先秦古籍中某个词义的分歧,我们可以查阅《说文解字》等相关古籍。
    C.在解释古文时,应当考虑到同源字问题,两个字如果同源,就可能有相同的义项。
    D.不同古籍对相同内容的记载会出现异文,而异文都是同义词,不会影响人们理解。

    组卷:9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卢宝荣《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上观新闻2021年10月15日)
          材料二:
          据了解,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021年9月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有三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从目前来讲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了种子的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来讲,我国种子的保存寿命在全球是最长的。
          目前世界种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
    (摘编自《打造世界一流种质资源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挖掘优质基因》,光明网2022年3月23日)
          材料三:
          2009年,我省依托辽宁省农科院建立了辽宁省种质资源库,为农作物种质资源打造“诺亚方舟”。种质库参照国家库标准来建造,设计总库容25万份,其中,长期库6万余份,中期库约13万份;短期库约6万份。诞生伊始,即面向全省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该库已收集入库3.1万余份资源,涵盖16种作物,成为我省保存作物种质资源种类最多、保存量最大的单位。
          除此以外,还有活体资源库。在位于凤城市的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生态柞园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体色各异的柞蚕分外吸睛。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俊涛表示,彩色柞蚕与我们常见的青绿色柞蚕一样,都是天然野生品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蕴含潜在的特异性基因资源,也是柞蚕杂种优势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素材。保存柞蚕种质资源的纯种是极其艰辛的工作,需每年两季野外放养,细心管护,严防混杂,同时,要严防恶劣天气及病虫害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害,但科研人员几十年来仍然坚持通过放养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为今后的柞蚕育种及遗传学研究保存重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与时间赛跑抢救农业“芯片”》,《辽宁日报》2021年8月11日)      材料四:
          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作为育种“4.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近些年发展迅猛,其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带动农作物育种进入“精准调控时代”,将对全球种业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
          济南正在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积极抢占基因编辑产业高地,2018年,济南极具前瞻性地开始布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成立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布局基因编辑产业,为集聚生物育种上下游企业、打造基因编辑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CRISPR酶)的公司,舜丰生物围绕该技术系统布局了80多项专利。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瓶颈以及衍生技术的研究,在基因组靶向修饰的精度与效率、降低脱靶效应、提高特异性、对细胞的影响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在农作物改良方面,舜丰生物建立了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大豆、西红柿、生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在内的近20种作物高效基因编辑体系,并瞄准营养健康和轻简化这两大方向开展精准育种工作,目前已经创制成功包括高油酸大豆、高VC生菜、香味玉米、耐除草剂水稻等等在内的多项一代产品。
    (摘编自《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济南为何看好基因编辑技术》,《齐鲁晚报》2021年6月208)(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祖先偶然发现一两株野生稻植株因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具有了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于是对这种野生稻植株进行驯化,培育出了水稻。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育种专家利用矮秆基因,改良了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这对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作出了贡献。
    C.袁隆平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将野生稻株的雄性不育基因移植到栽培稻上,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
    D.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可供人类改良作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种业发展相对落后,处于2.0至3.0时代之间,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时代。
    B.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具有容量大、保存方式完备、技术先进等特点。
    C.柞蚕的天然野生种色彩丰富,不同色彩的柞蚕蕴含着特异性基因资源,研究人员已展开对该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D.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的公司,已经成功培育出高油酸大豆等多项一代产品。
    (3)辽宁省和济南市在农业“芯片”保护或开发方面的措施各有何特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诗经•秦风》里,拎出一个“我”
    卞毓方
          这不是定论,只是有此一说:
          时在西周,地在西汉水上游的河谷,一位商代东夷嬴氏的遗民骑在马上,马不是一匹、两匹,而是一大群,随着他在山坡上吃草。忽然,他从马背跃下,跪地,双手捧着一叶马儿惯嚼的肥草,仿佛生平头一遭发现,但见他双唇半卷,舌尖微挑,缓缓吐出一个字“qín”。
          声音随风飘散,落入下方一位妇人的耳里,她停止采薇,扬声问:“你在说什么?”
    “我说的是这草,”他拔起一株,“我叫它qín。”
    “好哩!”妇人满心欢喜,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名字。
          从此落地生根——因这男子命名,得这妇人点赞,为这部落传播。有甲骨文为证:qín写作“”,分明一幅双手持杵的舂谷图。
          据《史记•秦本纪》叙述,秦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原本活跃在东部沿海,以“玄鸟”为图腾。舜时,族人有个叫大费的,因襄助大禹治水有功,获姓为嬴。有商一代,多人跻身诸侯。嗣后武王发动牧野大战,翦灭商纣,建立周朝,嬴族遂成覆巢之卵,被剥夺姓氏,贬为奴隶,逐出东土,迁徙西陲。
          当代学者雒江生考证,“秦”字本义是一种草,俗名“草谷”。先嬴难民在新安家的陇右之地,凭着祖传的驯马技巧以及与戎狄相处中习得的杂交技术,养出了大批膘肥体健的骏马。此举为周孝王看中——当时的重型武器乃是战车,战马是其核心装备——他着眼于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断然废除畴昔的惩罚,起用这批败寇的后代,恢复嬴姓,封为附庸,专司牧马——封地以草名,是为“秦嬴”。
          以下也是一说,但绝非空穴来风:
          秦嬴,因其壤接西域,伴随与西部游牧民族的长期争逐以及草创的丝绸之路,声名翻山越岭,抵达南亚的天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的梵语。而后,搭着梵语的翅膀,飞到中亚的波斯。又打着旋儿,旋入欧罗巴。
          终于,在公元13世纪,惊动了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为远方蒙着神秘面纱的“秦”吸引,不远万里,来访中国,写出了让西方冒险家们惊爆眼珠子的《东方见闻录》。
          在天水(古之秦州)数日盘桓,我对秦的认知,更大程度上是来自《诗经•秦风》。
          例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有人解释,这是情诗,旨在思慕恋人;有人认为,这是讽喻,讥国君未能礼贤,致使高士隐遁;也有人指出,这是自况,作者本身就是隐士,赋诗明志。我却宁愿相信,诗人抒发的是对故都故园的怀念。
          比起《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男欢女爱,此诗更为情深意笃;比起《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戍卒返乡之叹,此诗更为令人扼腕。诗的焦点是“在水一方”,方是方位,大体,大略,并未确指何处,总是,永远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譬如神女,“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又譬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伊人”始终若即若离,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地遍寻不着,愈能激发更热烈、更渴切的企盼追求。不管作者最初出于何种动机,当诗流传开去,腾于众口,引发共鸣,蔚为秦风,就已离他而去,属于整个社会。因此,假设“伊人”为殷商遗民魂牵梦萦的家园,为他们被褫夺的族徽族号,窃以为更加剀切,更能自圆其说,也更易悠然神会!尽管“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李商隐解得透辟,毕竟“心有灵犀一点通”。难怪王国维要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也难怪——这回是我说——屈子之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实乃《蒹葭》一诗的完美笺注。
          例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主题是打仗。跟谁打?秦人落脚陇右,四周被犬戎环伺,长年跟剽掠成性、来去如风的马背上对手厮杀,既是生存、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周王室的精心布局:看似将这个昔日敌对者的部落放逐到西部边疆,实则是逐而不放,让他们成为阻挡戎狄侵犯关中的第一道人肉屏障。
          置之死地,不,置之夹缝而求生存。国君发出动员令,又一场血战即将展开。《无衣》是一首民谣,也是一篇誓词。主角设定甲和乙,甲大概率家境殷实,乙则为贫者,贫到什么程度?置不起周王室规定的统一战装。大约在冬季,陇右苦寒,没有长袍,没有内衣,没有战裙,光凭忠诚和勇敢,是很难坚持长久的。甲看在眼里,出言抚慰:兄弟!甭担心,我有,你就有;我的就是你的。我俩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同袍共泽。
          秦人尚武——多半是被处境逼出来的,试想,既已贬黜为奴、发配异乡在前,又值经年累月与狼共舞、与虎谋皮在后,焉能不由血脉骨髓深处滋生出狼性虎道?秦人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锻炼出日后的虎狼之师——然而,《无衣》通篇没有张扬“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的一往无前,也没有渲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可歌可泣,就这么寥寥数语,简单,直白,不是战歌,胜似战歌。最撼人心魄的力作,往往也最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如话家常的互助友爱、肝胆相照,酝酿出未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霹雳霸气。乃至千载后,清人陈继揆一读之下,依然五内震动,怒赞“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诗三百,秦风仅占其十。秦风十首,我独钟《蒹葭》和《无衣》。若问另外八首,自然各有千秋,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若非要说几句?嗯,好吧,且容我别出机杼,从其余的篇什里拎出一个“我”。
    “我”是什么?在商代,“我”是一柄锯齿状的巨型兵器,斩伐、威权的象征。到了《诗经》的时代,“我”却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人称的“施身自谓”。以《秦风》为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小戎》)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晨风》)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黄鸟》
          瞧,在这里,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可见,“我”的出身是多么炳炳烺烺、铿铿锵锵!
          这是名副其实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文字领域、意识形态世界的一场革命。
          啊《诗经•秦风》!
          啊我!
          啊我们!
          啊我堂堂中华民族!
          自古就是龙骧虎视的高迈存在。
    (刊于《解放日报•朝花周刊》2021年9月2日)(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秦与西域接壤,秦的声名通过游牧民族与草创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南亚,融入梵语,并依靠梵语传播到波斯,继而到欧洲。
    B.王国维对《蒹葭》青睐有加,认为它“最得风人深致”,而陈继揆则欣赏《无衣》,怒赞该诗“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
    C.文章详略有致,详细分析了《秦风》中的《蒹葭》和《无衣》两首诗,并用《秦风》十篇中共享的“我”一词概括了其总体风格。
    D.作者想象了《无衣》所描绘的场景,一富一贫的两个士兵,面对艰苦的战争环境,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同袍共泽。
    (2)本文以小诗作结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文章开篇的两个关于秦的说法与《诗经•秦风》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认知里,运动是有效的减肥手段。然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①
     
    ,运动反而减少了肥胖者在休息时燃烧的热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即使在休息时——都在消耗热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收集了1754名成年人的数据,这些人的BMI值在12.5到61.7之间(一般来说,BMI指数在18.5至25之间为正常,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于肥胖),然后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BMI值进行了分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BMI值高的肥胖者在运动之后,他们的静息代谢竟减少了49%!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相比之下,②
     
    ,只有28%的运动耗能会被“抵消”。
          这意味着,肥胖者很难通过运动减肥——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会被休息时减少的能量消耗抵消!如果再算上运动后食量增加,那实际消耗的卡路里就少得可怜。有时候,③
     
    ,并不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而是因为身体在“抵抗”减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文内容,总结出5个关键词。

    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宣扬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你对现实的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