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3 4: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材料二: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第三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品味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重新定义“竹子”的概念,才能发现其被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B.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C.要发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必须摒弃实用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D.朱光潜先生否定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间与空间相隔的“距离”,它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艺术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贴近就愈能打动我们,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愉快的审美体验。
    C.朱光潜先生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是站在客位上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语段最不适合用“审美距离”解释的一项是
     

    A.在《唐•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唐•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
    B.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C.侬家家住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郭六芳《舟还长沙》
    D.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世事纷乱,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种只做十把——春扇、夏扇、秋扇、冬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扇者多是达官显贵。只是,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扇子如人,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一把折扇只能有一个主人。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进得屋内,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只得请来柳一诺。柳一诺一见此扇,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
          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图上层峦叠嶂,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
          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那人才微微一笑,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只为一诺!”
          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微微点头。那人也轻轻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以桑树皮纸为内衬。令柳家人惊奇不已的是,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画了一幅《阳春白雪图》。
          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众人无不啧啧称奇。外界只知柳家制扇技艺了得,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阳春白雪之中却透着一股肃杀之气,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
          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似乎料定柳一诺知道他的来意。
          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
          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柳氏折扇,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
          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山水画,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
          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今日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数万日军被赶出了江南。
          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其中一把正是江南柳氏所制。有人登门询问柳一诺,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不必相信,也不必理会。
          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但终是恢复了安宁。
          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时而击掌狂笑,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
          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却因这乱世有了肃杀之气,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
          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是一张生死攸关的地图。其时,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这张图上标记的就是这些棋子的落子之地。那客人是当年与柳一诺一同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两人约定,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一定竭尽所能,以热血报国。
          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便是要将这扇上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柳一诺耗尽心力才制得此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都隐藏着万千秘密。
          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世上扇艺再无出我右者,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我柳家制扇技艺传承百年,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柳一诺不再制扇,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
    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又能突出重点。
    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
    (2)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
    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
    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
    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
    (3)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山水画意境悠远、博大精深。无论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寄寓,还是“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沉醉,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山水是自然崇拜和隐逸哲学的一部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格局、胸怀抱负,都浓缩在这咫尺之间。高山长河、飞流瀑布、碧溪澄湖、朗月清风……画家笔下的这些意象,既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也带领观者走进名胜佳境之中。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350年所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作者从动笔、构思到完成大约用了7年多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  ),领略江山钓滩之胜。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富春江两岸,黄公望观察烟云变幻之奇,终日奔波
    B.黄公望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
    C.在富春江两岸,黄公望终日奔波,观察烟云变幻之奇
    D.黄公望观察烟云变幻之奇,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1材料二《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告诉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是竞争的最好策略。在这个属于你的生态位里,扬长避短,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