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三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5/1/2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组卷:6引用:9难度:0.1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赵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和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秦国合称战国七雄。
    C.太子,是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太子所居之地称为“东宫”。《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
    D.庄子,姓庄,名周,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下列对原文加点字及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直接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该做的事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5)从庄子对“三剑”的阐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并以其中的一个启示作为你的观点,写一个完整的议论片段,不少于2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基础知识

  •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3难度:0.5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组卷:56引用:3难度:0.8
  •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155引用:16难度:0.7
  •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乎舞雩

    组卷:44引用:3难度:0.8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9

三、《红楼梦》专项题

  • 24.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根据材料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要求:议论充分,阐明观点;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