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12/17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丰富内涵,是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
筑牢中国理论之基。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学属性。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唯物史观也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伊始,夏鼐和苏秉琦都自觉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倡导在正确史观引导下,实现从“为考古而考古”到“为历史而考古”的转变。到上个世纪80年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宣告成立。新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古学的基本职责,以史育人是考古学的重要使命,什么样的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历史解释和历史书写。广大考古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本学科材料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探索中国方法之用。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工作实践和不懈探索,中国考古学在田野发掘、年代测定、成分分析和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手段不断成熟规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技术体系。
以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础的田野发掘技术为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中,中国考古学者既充分借鉴西方考古地层学的长处,更从中国古代遗址的具体实践出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掘方法并传承至今。在理论方法层面,中国考古学者以器物类型学分析为基础,开创性地提出了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要坚定学科自信,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围绕“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根本任务,大力开展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运用。
阐释中国文明之美。人类文明充满了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诞生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考古研究表明,诞生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人类文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历经文化谱系构建和古史重建之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重心必然要转向文明阐释的主战场--“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使命。
考古学者要善于运用考古学的手段,科学挖掘蕴含在中华文明瑰宝中的优秀文化基因,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重大贡献,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推动人类文明走向“美美与共”。
(摘编自孙庆伟《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
材料二
方舱、防护服、载人工作平台……若在过法,很难把这些器具同考古联系在一起。在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一个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有条不紊操纵机械平台进行文物发掘。面对着2000平方米的考古工作平台,不少记者现场感叹,这里不像印象中的考古工地,而像实验室一样充满科技感。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坑与2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更为引人注目: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充实,从发掘到研究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从陆续出土的精美文物看,三星堆遗址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昭告世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属性。以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为带动,做好三星堆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给养。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摘编自宋豪新《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材料三
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于2020年9月6日重新启动。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新发现6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再次惊艳世界。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首先要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特点,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我们通过研究生产关系、社会分化、国家的产生和出现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把三星堆文明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去研究。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技术和方法,结合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共同进行考古研究。”
王巍说,三星堆考古中,我们强调各种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看中央王朝,除此之外还看它跟长江流域其他文明的联系。我们也在寻找它与境外文明的联系,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它和境外某一文明发生关系。
(摘编自徐豪《“三星堆”意味着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限制。
B.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丰富的价值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C.在西方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国考古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D.考古工作者将三星堆文明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研究,分析它和黄河流域等其他区域文明的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本身的历史学属性决定了我国考古学倡导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考古工作者歪曲和篡改史实的行为体现其不正确的历史观,没有担负起考古学的基本职责与重要使命。
C.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降低考古发掘对遗迹的影响,也将为进一步研究留存更大空间。
D.“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等参与互动,兴趣浓厚,考古不再“默默无闻”,文物不再“高高在上”。
(3)下列不属于新时代考古人探索中国技术方法之用的一项是
A.实时监测敦煌石窟外部气象、噪音,内部人流二氧化碳指标,进行人流调峰。
B.通过器型、铭文等来判断青铜器是否为酒器,再由此判断其中的液体是否为酒。
C.运用拉曼光谱法分析检测河北磁县湾漳东魏北齐大型壁画墓中壁画颜料的成分。
D.利用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研究中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是如何体现中国考古学的特色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⑤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白华旬刊》第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意味着水是扬州夏日的特质。文章扣住这个“水”字,引出对扬州夏日美好情致的回忆。
B.文中说“北方无水”,是因为北方降水很少,只偶尔有大雨降临;加之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的水太平衍,一览无余而缺少了情味。
C.文章先总写护城河曲折而幽静的特点,再分写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等沿河景点因得了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的意趣。
D.写水岸的风俗人情,落脚点在茶馆。通过比较其他地方的小笼点心、茶楼布置来突出茶馆之妙,表现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无限思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扬:写许多人称道扬州;后抑:“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
B.不同的船各有妙处,作者写得详略相间。将笔墨集中在“小划子”上,是因为它价钱低、灵巧符合作者的审美,还有天然风趣的船娘。
C.文中写到船的花样种类、瘦西湖上的船娘和下街的茶馆,都是为了反衬扬州夏日特有的水趣,表现了雅趣横生的扬州富于情韵的美感。
D.本篇游记虽未对扬州的湖光水色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但在平实质朴的文字里、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寄寓了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情感。
(3)这篇散文写了扬州夏日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4)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情韵,又渗透着理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要好记忆,① 。长期以来,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 ,科学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当人进入深度睡眠时,大脑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和加强记忆。这项研究成果对孩子学习特别重要。如果孩子不停地学,甚至牺牲睡眠来学习,是不可取的,因为大脑神经元不会有新突触形成,所学根本记不住。
进一步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睡眠都对记忆重要。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等多个阶段,慢波睡眠是基本不做梦的深度睡眠,而快速动眼睡眠是多梦的睡眠。研究发现,睡眠时大脑并不是很安静,而是很活跃的。但做梦的睡眠对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慢波睡眠。在慢波睡眠过程中,像电影重放一样,原来学习时活跃的那些细胞,重新活跃起来,从而长出新的突触。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③ 。一个神经元有许多分支,就像一棵树一样。学习新技能时,突触只在特定分支上生长。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结合材料内容,用一个长单句给“慢波睡眠”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45个字。组卷:8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材料二:“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牌的崛起……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