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发布:2024/10/17 10:0:2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
1.今年9月,2023年______在北京开幕。它既是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展会,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展会平台。( )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
2.2023年,我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以来我国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 )
①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核心模块吊装成功
②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重大进展
③5G射频收发芯片“破风8676”研制成功
④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组卷:21引用:2难度:0.8 -
3.四十五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自此,中国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在广大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探索,从镰刀、锄头的人工耕耘劳作到播种、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从人民公社社员到新型职业农民……如今,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人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说明( )
①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②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③乡村振兴取得胜利,改革开放已经完成
④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组卷:135引用:12难度:0.7 -
4.2020年,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因为( )
①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面临许多新矛盾、新挑战
②改革开放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④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同步富裕组卷:50引用:3难度:0.7 -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有利于( )
①提高农民收入,整体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②培育乡村新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③平均分配发展成果,实现农业现代化
④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组卷:46引用:11难度:0.5 -
6.2023年3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10条“漫步北京——2023春花烂漫主题游线路”,如图是海淀区的赏花线路图。市民和游客在欣赏北京最美春天的同时,也感受到首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这表明政府( )
组卷:67引用:4难度:0.7 -
7.2022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第五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 )
①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②我国成为主导世界的发达国家
③我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④开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组卷:22引用:10难度:0.8 -
8.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
①将为提高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要求
③能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④为了垄断核心技术,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组卷:129引用:9难度:0.8 -
9.“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这句话提示我们( )
①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②谋未来就要谋创新,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科技领域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促进国家发展组卷:94引用:5难度:0.7 -
10.“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下面内容与此寓意相符的是( )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组卷:14引用:2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
29.2023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法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 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地方人大及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将修正草案印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征求意见。 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后,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2023年2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代表研读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对立法法修正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组卷:27引用:1难度:0.3 -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飞速发展,已从桥梁大国跃居桥梁强国之列,特大桥梁上天入地,成为新的“中国奇迹”。
材料一 经济格局因桥而变
杭州湾跨海大桥打通了天堑阻隔,让宁波和上海不再隔海相望,让温州、台州、舟山等地离上海更近,让南通、镇江等地到宁波更便捷。一座长桥,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为区域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百姓生活因桥而美
云南怒江马拉底吊桥通车,村民们告别了悬挂在峭壁上的索道,“再也不用溜索过江了!”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山区省份,一条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跨越崇山峻岭和大河峡谷,成为我国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纽带。
材料三 产业发展因桥而强
一座桥的建设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在桥梁建设中每1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带动社会总产值增加接近3亿元;在桥梁建设中,我国锤炼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队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国际市场,踏上世界舞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桥梁建设事业创造出“中国奇迹”的原因。
(2)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桥梁建设的积极影响。
(3)我国交通运输部的一位桥梁工程师说,“我一直珍藏着杭州湾大桥开工时的一张现场照片,因为我永远忘不了那些期盼的眼神”;他认为,“百姓需求是建桥的根本动力。”这位工程师的感受表明:
①
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组卷:5引用:1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