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云南省高考语文复习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施好民法典,意义重大。
          民法典实施前,我们已经有了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事单行法,在过去的经济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分散式、碎片化的民商事法律格局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在时间维度上,民法典实施为民事主体全生命周期编织“保护网”。民法典实施后,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受到民法典全过程全方位的保护。不仅如此,对胎儿权益而言,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情形的,民法典都有特殊保护规则提供前置的保护;在死亡之后,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民法典也会对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提供延后的保护。
          法人虽然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但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体,并且也是由自然人组织设立的。对法人的保护,一方面是在保护社会组织体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自然人。民法典实施后,法人从设立到运行,从合并、分立到解散、破产,再到注销,都受到民法典一以贯之的保护。
          在空间维度上,民法典实施为民事主体全领域活动穿上“防护服”。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离不开财产权利作为保障。民法典实施后,物权编为民事主体的物权提供强力保护,最大限度保护民事主体的相关权利。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通过买卖满足所需,通过借贷融通资金,通过运输转移物资,通过合伙共同创业,通过投资获取利润,上述活动,皆有民法典合同编为其保驾护航。对于自然人而言,民法典实施后,婚姻家庭编将为结婚、离婚、收养等民事活动提供更周全的保护。另外,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难免遇到民事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将进一步明确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促进公平正义。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民事主体的权利保护在新的起点上得到强化,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全民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于国家而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法典的实施必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摘编自丁宇翔《民法典实施助力全面依法治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比以往的法律都更关注广大人民的权益。
    B.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民商事单行法过于分散和碎片化,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民法典不仅为自然人提供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护,还对胎儿的遗产继承权加以保护。
    D.民法典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物权编、婚姻家庭编等共四部分组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等民商事单行法作对比,有力论证了颁布民法典的重要意义。
    B.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民法典实施,论证了其对民事主体各种权益的全过程全方位保护。
    C.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有关,文章着重论证民法典实施在国家层面的意义。
    D.对于民法典实施,文章先交代背景,再从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总述它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实施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彰显了以民为本、为民立法的法治理念。
    B.法人虽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但它由自然人组织设立,所以保护法人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人。
    C.有人说“民法典体现了对人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系统的关怀”,这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民法典实施进一步保护了民事主体权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出个人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

    组卷:11引用:7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莫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出版,202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记者董阳采访了莫言。
          记者:你的早期小说天马行空、浓墨重彩,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更加平实朴素。小说艺术风格变化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创作理念转变?
          莫言:作家是不断生长的。年轻的时候激情澎湃,带着一种夸张的东西进行艺术创造。随着读过的书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过去语言上最喜欢浓墨重彩,现在觉得过多的形容词和描写会成为理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障碍,反倒是平淡朴实的语言更能直入人心。过去会抓住每一个“有戏”的情节大加渲染,很多地方把话说尽,现在是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越来越体会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里老渔夫跟一群群鲨鱼搏斗时那种白描式的描写更有力量,更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的空间。
          记者:电影、电视等新艺术媒介层出不穷,文学“讲故事”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被视听艺术所取代,这种新的媒介格局促使人们思考:文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
          莫言:讲故事是小说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但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确实大有学问。
          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之所以不可取代,关键在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作家应有强烈的语言追求,把锤炼具有鲜明风格的语言当作毕生的功课。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不产生歧义的陌生化效果。如果你的故事够好,叙事的技巧高明,语言本身也非常有美感,那么你的小说就容易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还承担着一个特别重大的责任--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语言。你想想鲁迅、老舍……我们现代汉语就是在这些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基础上构建和丰富起来的,他们的作品构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石。
          记者:正如鲁迅小说里的“鲁镇”,老舍笔下的“北平城”,你的小说里有一个永远的“高密东北乡”,从事创作几十年来,你不断把这个地方讲给国内外读者,作家的“故乡”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那么多读者?
          莫言:我生发出一个雄心-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现实的乡土是根,文学的乡土顺着这条根不断生长。家乡养育了作家,也养育了作家的文学。作家生于斯、长于斯,喝了这个地方的水,吃了这里的庄稼长大成人。在高密东北乡我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接受教育,恋爱、结婚、生女,认识无数的朋友,听过无数的故事,这些都成为我后来创作的重要资源。但作家的真实故乡和他笔下的故乡,区别是很大的。一个人要连续地写作30年,个人经验无论多么丰富,都会很快耗尽,这就需要不断开扩生活面,以更加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写作的素材,使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
          记者:正如你所说,每个作家的经验都是有限的,每个作家都不希望重复自己、重复别人,而是希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莫言:创新首先来自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国家发展很快,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作品里描写的很多乡村人物形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市以及各个领域的舞台上,这给作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的、多样性的创作资源。作为生活的艺术反映者,作家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这些新生活、新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的新角度;同样,我们内心的新角度亦能发现事物到底新在何处,这也许就是新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认为在小说创作中“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空间。
    B.莫言在回答“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文学不可取代的原因是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
    C.莫言认为现实的高密东北乡是根,为自己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源,尽管笔下的故乡与真实的故乡区别很大。
    D.莫言认为国家发展快,社会变化很大,具有时代气息的年轻人物形象涌现出来,给作家提供了创新的可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熟悉莫言的作品,采访一开始便对莫言的早期小说和新小说集《晚熟的人》的风格进行了比较。
    B.记者提出的问题以新变化为出发点,既关注作者创作理念的变化,又关注新媒介格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出时代气息。
    C.莫言作为被采访的对象,客观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当下对文学及文学创作的理解,从中显现出莫言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D.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不可分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文学创作不断突破、创新,改变风格,是每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3)莫言说“作家是不断生长的”,莫言在哪些方面仍不断生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19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
          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着天地“想笑”,觉得白云和绿叶“亲切”,“哼着歌”“蹦蹦跳跳”回家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我”认识老奶奶后的喜悦和激动。
    B.“老奶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
    C.“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D.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
    (2)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请谈谈本文的“童话”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迟子建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文本,联系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0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赛季国际乒乓球赛事受疫情影响一度停摆8个月,直到11月终于在中国迎来了重启的时刻。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男子世界杯以及总决赛相继在中国成功举办,为世界体坛提供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世界顶级赛事的中国方案。女子世界杯是疫情发生以来,依据国家防疫政策,在中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由国际体育组织批准的、有境外选手参加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乒联总决赛是疫情发生以来,依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有观众入场观赛的国际体育赛事。当国际乒乓球赛事在中国成功重启,现场观众的参与更让赛事实现了全面重启,此情此景让国际乒联的官员感慨万千,频频为中国点赞。在国际社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之时,我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体育行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力量与担当,更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组卷:7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臧克家
          2021年,农历牛年,又欣逢建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结合个人与国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