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发布:2024/11/12 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成为大家顶礼膜拜的对象。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儿。当他展出了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清脆悦耳的报时声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国工匠致敬。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故宫第一代钟表复师徐文磷儿子,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探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静下心来,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钟爱一生的职业,同时,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修复钟表,传承技艺,王津的工作是与时间为友,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变成“网红”,出门不仅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节目的邀约。不过,王津对自己的“走红”非常淡然:“谢谢大家的喜爱,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修复过最为复杂的数十件馆藏钟表一级文物。在王津看来,钟表修复比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细。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让它延年益寿,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装,锈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点点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前辈的工匠精神。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的迷之自信的微笑。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钟表跳动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的稻田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对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中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
B.材料一最后写到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史航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象。
C.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从现实角度论证文章观点。
D.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多行业都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一名“工匠”。
B.材料二“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典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材料二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为了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
D.近年来,中国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工匠精神已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耗费数年心血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B.河南省开封市线象艺术研究院苗炜精心设计和参与绣制的大量刺绣作品,畅销国内外,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武汉的快递小哥汪勇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组织志愿者队伍义务服务,解决医务人员的困难,被评为“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D.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丰台车载设备车间首席技师王振平,认真钻研业务,填补了和谐机车车载设备理论上的空白。
(4)请结合材料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
(5)两则材料属于新闻的不同类型,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虽都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报道,但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组卷:299引用:10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柏
碧野 ①在江边的山头上,突立着一棵古柏。这棵古柏映照过江流无数次的涨落,印证过山区人民的重重灾难,经历过千百年时世的变迁。
②可是现在,这棵已经干枝秃梢的古柏,春来忽然暴发新枝,变得茂盛苍翠。
③这棵古柏盘根在石缝中,生长在临江的“跌跤岗”上,它饱经风霜。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它用树荫盖过出山进山到此歇脚的山民,招来山风和江风,吹散他们浑身的疲劳。人们喜欢在它的荫凉下吃一点蒲包里的冷饭,喝几口山泉,然后枕着柏根,摊开四肢,舒展筋骨。
④但是从它遍体鳞伤的铁黑的树干上,可以看出它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受过数不尽的摧残和折磨。那斑斑驳驳的是马龁印,那一道道裂纹是刀斧痕,反动军队进山“剿匪”,出山砍树,它和山区人民一同度过了苦难的岁月。……
⑤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江面上出现了钻探船,沿岸出现了水文站,山上出现了测量队。白天,谁把红旗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披红似的,风吹红旗,闪啦啦飘;夜里,谁把明灯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结彩似的,明灯照亮半夜,迎接黎明。它第一次担当起山区水利建设的重任,它用红旗、用明灯给人们指示方向和位置。
⑥从这一天起,年轻的技术员喜欢围坐在它的下面,一边揩汗一边唱歌;老工程师绕着树身,用手指轻轻地敲着它,用手掌心亲爱地抚摸它;前来巡视的领导同志,放心地背靠着它,面对江流沉思。
⑦不久,上游、下游,深山、平原,从每一条崎岖的山径上,从每一条平坦的大路上,背锅、挑担、推车的一支支队伍,从四面八方闹闹嚷嚷地汇集到这古柏临江的一带山里来了;而且溯着干流、顺着支流,一队队闪光的帆船和一串串冒烟的轮船,运着建设器材,运着生活物资,浩浩荡荡地开到这古柏照影的江边来了。
⑧沸腾的口子开始了。爆破顽石的炮声如雷,烟焰冲天,地震山摇,江水扬波。
⑨古柏屹立山头,成了水利工地突出的标志。初来的年轻民工有的掉了队,就会自自然然地走到古柏下边来过夜。古柏展开枝叶,给他们避雨,给他们安身,给他们温暖。而带队的老队长,也会自自然然地跑到古柏下来找丢失的民工,欢欢喜喜地把他们领回去。
⑩通往古柏的山径,过去是晴天崎岖,雨天泥泞,可是现在已经被修成一条坦荡的大道,“趺跤岗”已经变成“登云路”。古柏下,挂起了电灯,设立了日夜茶水站,让路过的民工们在这里休息休息解解渴,下盘棋,读读报刊,谈谈乡情。
⑪现在,住在这江边山间的民工队伍,不论上班下班,都必须经过这棵屹立山头的古柏。清早、黄昏、黑夜,整齐的队伍举着红旗,敲着锣鼓,分批地来往于古柏下。古柏披满朝霞欢送他们,又缓着露珠迎接他们。日日夜夜,朝朝暮暮,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古柏像慈祥的祖父,一直抖擞着精神迎送来往不绝的山区水利建设者。
⑫不论白天和黑夜,不论清晨或黄昏,不论阴雨与天晴,只要站立在“登云路”的古柏下,从枝叶间,就可以望见拦江大坝凌霄的雄姿,就可以望见如龙的运石料的火车,就可以望见似舰艇横江的一艘艘采砂船,就可以望见横跨江上的铁索大桥,就可以望见一架架凌空擎臂的起重机,就可以望见像长虹高挂的一条条皮带机。而且每当入夜,灯山光海的圆辉,凝成群山中巨大的夜明珠,江流像条闪光的银带,机械修配厂的熔炉化铁的红光像烧山的野火,电焊的蓝弧光像远天闪耀的星星。
⑬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⑭当混凝土大坝建成以后,当水轮发电机组放射千里电波的时候,当巨型江轮遨游峡谷的时候,当水库蓄得万顷碧波的时候,这古柏将被铸花铁栏栅围起来,保护起来,因为这一带将要成为祖国最美丽的大公园之一。千百年后,让这棵突兀在鲜花覆盖山头的古老柏树,永远做一个见证人——我们这一辈是怎样给后代子孙创造绵绵不断的幸福生活的。
⑮这个春天,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愿这棵临江古柏千秋繁茂,万古长青!
(摘编自碧野散文集《情满青山》)文本二:
①不论是蜜蜂采花酿蜜也好,不论是积云成雨也好,更不论是滴水成河也好,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积累和结晶,散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散文对生活反映快。短短数千字,触景生情,活泼多姿,色彩鲜明。当然,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地构思的。
②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有如矿山,需要引爆,才能取材。生活中的确有灵光一闪的东西,要善于捕捉。这正像火花,能爆破生活积累的矿藏,铁苗、水晶、金玉之材就出现其中。生活愈丰富愈深厚,火花一触,燃烧愈旺。
③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尤其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它的主要任务是讴歌希望和光明。
(摘编自碧野《<碧野散文选>序》)(1)下列对文本一与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交代古柏生长的地理位置与生命阅历,突出其“古”,起到挈领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
B.文本一第③段先点明古柏生长环境的恶劣,接着写古柏之于山民的呵护,再写人们对古柏荫凉的喜爱。
C.文本一中“遍体鳞伤”“铁黑”“马龁印”“刀斧痕”等词语刻画了古柏的外观,意在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
D.文本二第①②段用一组形象的比喻说明散文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晶,只要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佳作。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⑪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古柏与水利建设者的亲密关系,洋溢着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建设者的礼赞之情。
B.第⑫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大坝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景,语句整饬而有气势。
C.第⑮段中“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这句呼应第②段,首尾圆合;再用祈使句表达祝愿,先抑后扬,意蕴悠远。
D.文中多用叠音词,诸如“斑斑驳驳”“闹闹嚷嚷”“自自然然”等,既使描写精细,也使语言呈现出和谐的音韵美。
(3)文本二中说,“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地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古柏》一文的构思艺术。
(4)碧野曾说:“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试结合《古柏》一文,谈谈你的体会。组卷:14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飞船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周,相当于地面上一个昼夜。而人体由于长时间待在地面上,①。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把人体的生物钟拨快16倍,将是怎样一种情况?加之太空微重力的影响,人的方位感荡然无存,这要比晕车还难受百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靠什么保障呢?
舱载医监设备是神舟飞船航天员生理信息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担负着航天员“私人医生”的重要角色。这个设备可实时全程监测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数字生理信息数据,实施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及保障。通过遥测和通讯装置,检测到的信息可传送到地面;②。此外,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仅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③,一个舒适安全的研究和生活环境至关重要。这时,神舟飞船配套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数据处理装置就要发挥大作用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要”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破此法,只除非快教人去蓟州取公孙胜来,便可以破得。
B.不论环境如何困厄,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勤奋踏实地工作。
C.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地亮。
D.让我隔着门缝儿瞧瞧,可开就开,要不可开,叫他淋着去。组卷:10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1引用:5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