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平陵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5 11:30:4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5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冗余、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算法推荐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拥用一份投合个人特殊品味的报纸,即Daily Me(个人日报)。通过Daily Me,你可以筛选出所有你不喜欢的东西,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桑斯坦提到,事实证明,协同过滤运作的良好作用可以使得Daily Me为我而生,而无需我们自己去创造。但这种个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人们只愿意选择或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在近几年变成研究热点,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技术的流行。也就是说媒体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
算法推荐以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关注和兴趣难免有差异,算法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以“今日头条”为例,它的用户第一次打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例如女性、爱好二次元。根据用户已提供的个人信息,今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内容从新闻、娱乐到电影,涵盖非常全面。之后今日头条有后台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点击,然后大数据分析用户关心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的内容。
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一次点击之后再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
新媒体时代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用户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选择和自己意见一致或者相近的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是与个人认知结构相关联的,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他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进行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障壁,这个障壁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圈层中信息,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斥。
(摘编自史婷《信息茧房在中国语境下的成因及破茧分析》)
材料二:
算法如菜刀吗?是,也不是。
复旦新闻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主持人问:“算法是否应该有社会责任?”某算法新闻客户端的一位高层回答说:“算法好比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回答很像美国步枪协会反对禁枪的理由: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
“菜刀论”很直观,也很有迷惑性,常常被技术中立论者使用。然而,菜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也许是“中立的”,但菜刀的设计却并非中立,比如说菜刀是单刃,适合切或砍而不适合戳或锯,任何握住了刀把的人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菜刀的“刀把”“刀刃”设计在其被投入到具体使用之前就嵌入了特定的意图和使用方法。
“菜刀”(技术)的使用则更非中立。波士顿市政厅曾开发了一个iPhoneapp,用户开车经过市区某处时,该app可以感知汽车的颠簸程度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市政工程部门以提醒“这里的路面要维护了”。结果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如果算法真如菜刀,那么“刀把”就一直握在算法编制者和部署者手中,而其广大用户则如砧板上的“鱼肉”。
(摘编自邓建国微博文章)材料三:
1995年,埃尔德雷斯正式提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偶遇”是“在未预期情境中,个体意外获得有兴趣或可用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
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原因之一在于,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性的、一以贯之、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和跳跃,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倾斜与转移。“信息偶遇”则是通过非线性的流动性模式打破算法存在的偏见问题,破除信息间存在的等级壁垒,至少是从信息提供方面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平等化。
(摘编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技术虽然事实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它确实满足了人们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
B.材料二以菜刀为喻,论述了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驳斥了技术中立论。
C.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iphoneapp,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D.目前的算法推送技术,忽视了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信息需求和注意力的变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
D.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依然会产生。
(3)下列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A.夜郎自大
B.指鹿为马
C.坐井观天
D.偏信则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
(5)为新媒体用户(受众),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算法技术带来的弊端。组卷:22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应为“答答”--编者注)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组卷:89引用:26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廉希宪,字善用。幼魁伟,举止异凡儿。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
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B.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C.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D.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干支之一。古代把天干、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用来纪年,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B.庐,古人在家人或亲戚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屋舍。文中廉希宪“庐于墓傍”体现了对去世母亲的孝敬。
C.尧,又称唐尧,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仁德爱民,晚年禅位于舜,被后人视为理想的君主、圣王。
D.受戒,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或受训戒,以便更好地修行。皇帝命廉希宪受戒,但是遭到反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希宪重视教育,坚信儒学。他首请任用名儒许衡掌管京兆地区的学校,把培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改变归属奴籍士人的身份为儒籍,坚守孔子的忠孝观念。
B.廉希宪孝心深笃,忠孝两全。父母去世时,他遵循古代丧礼,悲痛至极,以致于呕血,不能站立;在被夺情复职之后,他虽然奉旨处理政务,但仍然为母服丧。
C.廉希宪敢于谏言,规劝皇帝。借助谈论魏征的时机,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当皇帝允许方士炼制丹药时,他上书表示反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廉希宪深谋远虑,心系国家。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仍然借太子侍臣问候之机,向太子传递治国之道,提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用人,主张开启圣意,屏除奸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②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
(5)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组卷:18引用:10难度:0.7
-
8.请写出下列判词所对应的的《红楼梦》中的人物。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电影《中国机长》的结尾,刘长健机长说:“我们是在和人的生命打交道,一定要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有人说,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也有人说,心存敬畏,才能无畏。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