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7 8:0:9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下午5点准时打卡下班,只做指定的日常工作,对加班说不……这是美国职场近期新词“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的显著特征。
          很多人认为,“安静辞职”不是消极怠工,而是重新为自己设定界限,防止精疲力竭。另一个方面,相比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年轻人对工作怀有更多期待,他们更加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目的和意义。如果找不到,就会更容易从工作中抽离。《华尔街日报》指出,“安静辞职”是别把工作看得太重的新表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报道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安静辞职”可能是“大辞职潮”的新范式,美国职员不愿再迎合雇主的乐观期望;至于这一趋势是否会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改变美国的工作文化,可能还得看未来职员能否比雇主更有优势。
          “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许多美国职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职员看不到希望,工资跟不上通胀,租金飙升和住房负担加重,他们已经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像买房、晋升等重大目标也变得遥不可及。可他们却要因休假而感到内疚,本该朝九晚五的生活里密集地完成朝七晚八的工作,还要在半夜为一封语气可能不恰当的电子邮件而惊慌失措。因而,有些人选择了“安静辞职”,以此摆脱所有可能因工作而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心理学教授凯文•安特谢尔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通货膨胀率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工人目前可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离开工作岗位,“因此,美国有一场‘完美风暴’推动‘安静辞职’形成趋势”。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其实,“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每家公司都有“安静辞职的员工”,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民意调查组织盖洛普(Gallup)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员工在公司的工作状态。在此期间,符合“安静辞职”的员工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在13%到20%之间。而几十年来,敬业员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稳定,约占员工的30%。从公司角度出发,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安静辞职”的员工,他们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也不会为了奖金或者升职而纠缠管理层。他们可以接受以较慢的职业晋升作为低压力生活的代价。
          我们总是假定,一个敬业的好员工不会对工作倦怠,但事实上这并不太可能。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员工觉得自己有很高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也有很高的疲惫感。况且很多职场人在生活中并不能百分之百疯狂投入工作,疯狂内卷。这样伴随而来的只有极高的健康风险和职业倦怠。而且工作量和工作热情有所起伏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公司总是会赋予员工过多的期望,希望他们在本职工作外还能多做点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安静辞职”不过是“希望员工能够低工资,高产出超预期工作”的无声反抗罢了。或许老板们应该少担心一点这些安静辞职者,多担心一点那些站出来表达自己不满的员工。
          毋庸置疑,“躺平”或者“安静辞职”这些概念还是会继续在网上流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薪水。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双休侠”“00后整顿职场”“安静辞职”出现,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终有一天发生改变。
           (摘编自《“安静辞职”在海外爆火,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材料三:
          “安静辞职”现象已成为“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的反面,也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
          “安静解雇”为“安静辞职”的对立面。主管可能会透过一些方法试图让员工主动辞职,如指派员工较困难的任务,或不让员工参加重要会议,也不会给予晋升或加薪机会。让员工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努力,待遇永远不会改变,最后主动离开。安静解雇的动机可能有各种原因,小至雇主不喜欢某个员工,大至组织不想付资遣费。
          然而不少专家都指出,以“安静辞职”“安静解雇”这些消极方式远离或结束职场关系的风气,可能摧毁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心理学家贾尼丝•维尔豪耶(JenniceVilhauer)在心理学杂志《Psychology Today》表示,这种“慢慢淡出”的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对方充满困惑、产生自我怀疑,造成反效果。不仅职场关系,当人们以“安静退出”面对生活人际互动时,也可能影响并伤害亲密关系;长期看甚至有害个人及他人心理健康。也有研究表示,清楚掌握事态有助于人们稳定心理状态,不确定性会加剧情绪起伏,使对某事件不愉快的感受更恶化。
          为什么职场关系会走到这个地步?《Fortune》认为,原因可能是出于疫情后,职场互动被在线会议及远程工作取代,屏幕背后,人们更容易避开老板及同事;面对面沟通机会愈来愈少,可能导致人们愈来愈不愿意正面面对职场人际关系。
          所以,开启对话,别再让被动攻击文化伤害职场关系。
           (摘编自《“安静辞职”“安静解雇”不是好方法》)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安静辞职”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CBS认为其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改变美国文化。
    B.“安静辞职”是职员们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辞职而又想摆脱因工作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的无奈之举。
    C.公司需要适量的“安静辞职”的员工,可能的原因是公司中的有些工作不需要员工额外付出。
    D.作为“安静解雇”的对立面,“安静辞职”在本质上与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相背离,虽不影响心理,但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换个角度看“安静辞职”,年轻人从现有工作中抽离其实是为了在重新调整中为自己设定新的界限,从而获得期待的工作目的和意义。
    B.经济放缓、通货膨胀率高是“安静辞职”的重要推手,“安静辞职”在美国形成趋势,说明美国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C.工作责任感很强的员工也有可能产生极高的疲惫感,可见敬业与倦怠并不完全对立,老板也无须过多担心员工“安静辞职”。
    D.从被“安静解雇”到现在的“安静辞职”,不管它成不成趋势,都说明劳动者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许就是世界改变的开始。
    (3)下列对材料论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凯文•安特谢尔用“完美风暴”比喻美国经济现状对职员们工作心态的影响,“完美”一词表现出凯文期待“安静辞职”这一趋势的形成。
    B.材料二先提出“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这一论断,然后用调查数据和专业研究结果进行佐证,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展望未来,层次清晰。
    C.材料三将“安静辞职”与“安静解雇”对举,既展现出其本质上的相同点,也暗示了作者的某种态度:不必对“安静辞职“过多指责。
    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权威机构或人物的数据、观点来论述,借此提升自己观点的可靠性,增强了说服力。
    (4)根据文中信息,给“安静辞职”下一个定义。
    (5)文中“‘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该如何避免“安静辞职”的负面影响呢?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枪
    申平
          靠山乡派出所的何所长,带领所里的全部人马,全副武装,分乘两辆警车直扑后山。他们封锁道路,搜索前进,如临大敌。
          事情的确很严重:据紧急报告,山里有人在持枪打猎。在禁枪禁猎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枪狩猎,这简直就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衅。
          还好,循着枪声,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猎人,迅速围捕,很快将他捉拿归案。
          现在,那个“猎人”正被反铐双手蹲在地上。看样子他也就二十岁出头儿,脸上充满稚气和无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支长长的老式步枪,还有几发已不多见的黄铜子弹。30多岁的何所长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种步枪是“七点六二式”,是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步枪,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说吧,你这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枪是我老太爷的。”
    “你老太爷是谁?”
          那小子说出一个的名字,竟把何所长吓了一跳:这个人,是这一带远近驰名的老英雄。他不但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退伍后又带领民兵捉拿过美蒋特务,轰动一时。老英雄活到103岁,前不久刚刚去世。他的葬礼异常隆重,县乡领导都出席了,何所长也去了。嗯,对了,当时好像的确见过这个小子。
          何所长上前给他打开了手铐,让他坐下,然后又问:“这枪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来的。我老太爷藏枪的地方可隐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爷手里有枪,我们怎么不掌握?他的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拿出来玩儿玩儿……你去问我太爷他们嘛。”
          事关重大,何所长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随后带人来到港口村,调查枪案。
          他们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小子的太爷。这人也已经快90岁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说话也表达不清了,他比比划划说了半天,何所长才大概弄清,这杆枪是老英雄当年从北京拿回来的。
          看来,这枪来头还不小。何所长他们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孙子。这人也已经60多岁了,是个退休公务员。他说的倒是非常清楚:这杆枪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周总理亲手颁授给他的,另外还有100发子弹。他小的时候,看见爷爷整天背着这杆枪,威风凛凛地进进出出。后来爷爷老了,枪就挂在家里的墙上,几乎一天一擦。再到后来,他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偶尔回来,枪已经不见了。这可能和那时候收缴枪支有关。但是爷爷这枪不同,是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品,据说也是办了持枪证的。但是枪去了哪里,他也没有问过。最后他说:“你们去问下我哥的儿子吧,我爷爷不能动的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许知道情况。”
          于是何所长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孙子。这人近五十岁,正是那个“猎人”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已经知道儿子因为持枪打猎被抓了,又见何所长他们来找他,就显得很慌张。何所长赶紧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调查了解情况。我就想问你,那杆枪你见过吗?”
    “我……见过,是太爷擦枪的时候。可是太爷后来把枪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太爷不能动的时候,曾经让我帮他擦枪。我不喜欢摆弄枪啊炮的,就没干,我就让我儿子帮他擦。后来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枪,我的枪。’”
          事情到此已经很清楚了: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个生瓜蛋子,倒成了枪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传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浅,把枪拿出来去打猎,可能这杆枪就永远不会再与世人见面了。
          何所长让人把小青年和枪一起带回村里来,让他指认藏枪地点。他轻车熟路,带着他们来到老太爷故居的后屋,轻启一面夹皮墙,里面竟然现出一间庄严的小屋来。只见墙上端端正正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画像和对联下面,就是一个枪架,把那杆枪放上去,严丝合缝。旁边,还有子弹带、武装带等一些“配套设施”。
          何所长用手机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暂时放了小青年,让他随时听候处置,然后他带了枪和子弹带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所长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走访,层层推进,逐步交代清楚了老枪的来龙去脉,引人入胜。
    B.老英雄远近驰名,他所拥有的那杆枪却被大多数后人遗忘,这样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C.老英雄的孙辈、重孙辈都不知道老枪的下落,有的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是对老英雄功绩的漠视。
    D.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场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也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为后文“老枪”的出现做了铺垫。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作,没有正面写老英雄,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表述,既丰富了老英雄的形象,又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主题深刻,它告诫我们,在和平时期要遵章守纪,不管是谁、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公然挑衅法制社会,否则将被依法惩处。
    C.老英雄老糊涂了还在念叨“我的枪,我的枪”,说明在内心深处,老英雄一直没有忘记战争,也说明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D.何所长依法将持枪打猎的小青年捉拿归案,在知道他是老英雄的后人时,又对他网开一面,说明何所长执法不严,以情代法。
    (3)请概括老英雄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老枪”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针灸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方法,①          针法据记载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东方的远古居民临海而居,很多人得了痈疡病。为了消除病痛,②          ,把脓血放出来,发现病京好了,于是延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砭”艾灸法据记载也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北方的远古居民因居住环境寒苦而出现腹部寒凉和胀满不消化症状,后来人们发现靠近火源或用温热的东西熨烫能使病症减轻,③           ,被广泛运用。
          针刺和艾灸技术与中医经络和腧穴理论的结合,使针灸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公元6世纪以后,针灸医学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用针灸法。我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健康也起到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1)请在文中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组卷:19引用:6难度:0.7

八、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德国]马克思      人们一旦出人头地就会树敌,要受欢迎就得平庸。——[英国]王尔德      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中国]习近平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