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考前热身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譬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材料三:
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
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
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的。
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
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
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
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
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组卷:43引用:1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幽梦影》情结
宗璞 近见报章杂志上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结”字样,所谓“情结”,大约来自“俄狄浦斯情意综”一词,指在潜意识中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一种情感。《幽梦影》这本书对于我可算得是一种“情结”。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轰炸,我家在昆明东郊龙头村,一住三载。有一段时期,我和弟弟没有上学,获准到文科研究所去立读,随便翻阅各种书。我们常常在书架中流连徜徉,直到黄昏。翻阅的书不少,它们也算得我的邻居。对十来岁的孩童来说,那些书是太深奥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是清初张潮所著《幽梦影》。
这是一本讲生活艺术的书,颇像有些书上的眉批,三五句十数句,对生活这本大书做出评点。书中一部分讲人生哲理,讲入世应如何,出世应如何;一部分讲对大自然的欣赏态度,讲如何赏花,如何玩月。轻松的言及居室布置,严肃的讲到音韵学。其序跋有云:“一行一句,非名言即韵语,皆从胸次体验而出,故能发人警省。片玉碎金,俱可宝贵。”“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也许这些说法评价太高,但读过后,使人自觉减少了俗气,增添了韵致,便是作用了。
我愿意首先提到如何做人的一则:“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若无这主心骨,不拘小节的风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轻薄,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张潮将立品与涉世并提,先有立品,才能涉世。只有心存诚敬,才能潇洒风流,自是高见。
又云:“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喻老年人为字典,少年人为戏文。或可发挥云,少年是演戏的阶段,老年是看戏的阶段。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便有老年之识见;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看戏时便有少年之襟怀。若能做到点滴,代沟或可变浅,只是很不容易。
另一则云:“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极处自然成痴。现在情近于痴的人恐已如朱鸡、白象一样稀罕。“才兼乎趣”的“趣”字很难界说。是否可以说一方面要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有幽默感。十七世纪我们还没有“幽默”这个词,但当然有这种感,有些禅语机锋便是一种幽默。有了“趣”,“才”才是活的。
又言:“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此乃律己严责人宽之古训以形象出之也。又一则提出了值得钻研的美学问题。“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张潮若生在现代,大可就此写一本书。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观必平庸无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并不算好文章。鲁迅文章有几篇峭峻难读,但使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张潮是大自然的知己。他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说:“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这实在是把云的千变万化揣摩透了。又一则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视,朦胧则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则景物之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
几十年来,我虽记不得《幽梦影》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却拂之不去。再读时渐渐明白,于我心头拂之不去的,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智慧的态度和与万物相知相亲的审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为“烟霞痛疾,泉石膏肓”,这已入膏肓的病疾,便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情结。
(摘编自《新剧本》1995年第4期,有删节)文本二:
1936年林语堂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英译《幽梦影》,当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219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则评语。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
(摘编自徐露《<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梦影》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有着一种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情感,这与她抗战时期童年的特殊经历有着渊源。
B.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少年应向老年学习,老年应替少年着想:这样能浅化代沟。
C.“貌有丑而可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与“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自己病最深者为“烟霞痛疾,泉石膏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已成为“独疾”。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于《易传》,即天道、人道、地道,《幽影梦》序跋以此评价《幽影梦》内容丰富、完备。
B.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晋代风流指不拘小节的风流,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作者借以告诫读者诚敬、潇洒的重要性。
C.“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作者曾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痴”书,意在表明《红楼梦》写情至真、至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D.钩边画是用钩边笔钩廓,画面清晰;没骨画不钩轮廓,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没骨画可传神地表现月下景色的朦胧美。
(3)《幽梦影》作为“语录体小品文”,其形式和内容上有何新颖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徐露指出《幽梦影》“充满中国智慧”,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智慧”文化沙龙,请根据文本一列出发言要点。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待樊丰及侍中周广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上疏,丰等见震连切谏不从,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①钱谷、大匠②材木,各起家舍,役费无数。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菟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会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遂共谱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注】①司农:官名,掌管政府钱谷之事。②大匠:即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B.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府:汉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开府,称为三府;三府有招贤纳才的权力。
B.诣阙:指奔赴朝廷。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使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C.谤木:古代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以写谏言,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杨震谢绝宾客,表达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杨震学问广博,清正廉洁。他年轻时就爱好学习,通晓经书,广泛学习;不接受私事请托,子孙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并没有为他们置办产业。
B.杨震为官正直,坚持原则。权臣向他推荐官员人选,并用皇帝的名义对他施压;他义正辞严,以任命须按正常程序为由拒绝,权臣恼怒而去。
C.杨震责任感强,虑事长远。针对赵腾指责朝政得失被关押的情况,杨震认为应当保全赵腾性命,从而引诱并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底层百姓。
D.杨震冤情昭雪,终得公正对待。新皇帝即位,樊丰等权臣被处死,杨震门生到朝廷为他申冤,最终按照礼节为他改葬,远近的人都前来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②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
(5)杨震为什么要“饮鸩而卒”?请简要说明。组卷:15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1986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出上千件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今年,国家又重新启动了三星堆遗址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造型夸张的青铜器、面具和青铜神树等文物。专家表示,三星堆考古得到的信息,对于认识夏商时期,尤其是商代晚期成都平原社会、国家的情况,远比文献中的信息多得多。三星堆考古发掘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厚重的特质。此次考古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专家认为,此次发掘增添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组卷:9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积淀形成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夏明翰秉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念,英勇就义;周文雍和陈铁军在敌人枪声中举行刑场上的婚礼;江竹筠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牺牲在新中国成立的一刻……
这些财富是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
这些财富是鼓舞人心的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这些财富是矢志不渝的探索;改革开放,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
学校7月1日要举办以“跨越百年,何以美丽”为主题的建党100周年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