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3课 哦,香雪》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解读
-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②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③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1)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④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⑤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⑥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⑦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⑧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⑨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⑩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⑪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⑫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盖子。(2)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⑬(3)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雪想把“闪闪发光的”铅笔盒摆在同学们面前,是虚荣的表现,意味着质朴传统乡村文化的日渐式微。
B.女学生得知香雪要用鸡蛋换铅笔盒时“红了脸”,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体现了她内心的纯真善良。
C.在火车上,香雪无意中得知热情的“北京话”已有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委屈”的背后意蕴深刻。
D.标题“哦,香雪”,表现作者对香雪坚持用鸡蛋换铅笔盒的肯定以及对她自尊自爱、纯美心灵的歌颂。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车窗“紧闭”和结尾的“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情节上前后照应,运用拟人手法,呼唤现代文明向落后山村敞开怀抱。
B.经过作家精心点染,小说中的铅笔盒成为了文化知识的象征,表达了香雪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企盼,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渴求。
C.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交换铅笔盒的情节采用补叙手法,女学生想要赠送和香雪拒绝的情节冲突,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困境。
D.选文尾段用月夜美景衬托香雪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兴奋的心情,她对前面的道路和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3)简要赏析选文中三处画横线句子的心理描写。
(4)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5引用:5难度:0.6
二、【名师点睛】
-
2.作者在小说开头对台儿沟进行了一大段的描绘,用意何在?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3.开头写火车进入村庄,有什么寓意吗?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后,给那里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组卷:2引用:2难度:0.7 -
4.在姑娘们“打听”外面世界一节中作者用了四个“打听”,用意何在?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综合提升变式练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橱柜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有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表现出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杂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打了电话叫人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它们就会晕厥,动物学家给它们命名为“晕厥羊”。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选自《铁凝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信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
B.老马的老婆和老马说家里的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水工”这么听话。
C.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
D.老马身上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在家里受到老婆的管束,难以释放自我,挫败感十足。在斥责“水工”时,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暂时胜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慌乱中把蒜藏进抽屉里,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怕老婆的形象。
B.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在写老马剥蒜吃蒜的过程中,使用了“光溜溜”“鼓绷绷”“热辣辣”“脆生生”等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马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D.对于“水工”的真实身份,文中其实早有暗示。他说按错门铃,说自己是水工,站在水表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鼓捣不成急于离开等,都是伏笔,暗示这个陌生人并不是真正的“水工”。
(3)请你谈谈小说题目“晕厥羊”的含义。
(4)老马是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小人物,你会怎样评价其人其事?请联系现实简要作答。组卷:2引用:4难度:0.6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万里长城万里长
徐怀中 81床昏迷将近二十年,竟然还能苏醒过来,重要的一条,是家属照料特别给力。
81床家属在病房里挂起全家福照片,又在阳台上摆放了绿萝、文竹、火鹤、巴西龙骨,她每天给老头子洗头洗澡、唱歌。她最喜欢为丈夫演唱的一首歌,是当年鄂豫皖苏区普遍流传的《调兵歌》:
姐在房中闷沉沉,忽听门外要调兵,不知调哪营调哪营!
南军北军都不调,单调黄麻赤卫军,打仗有本领有本领……
主治医生指导她说,不能逮住一首歌唱,重复太多,等于在做催眠术。81床家属决定换一首不常唱的歌,她一边给首长剪指甲,一边唱起了传统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一边扭头看看他。天啊!老头子的眼皮在微微闪动。她怕是自己看走眼了,屏住了呼吸凝视患者。只见他深陷的双眼慢慢慢慢地张开,忽然像是咣啷一下,两扇窗户被推开来。
曾经的病友,音乐学院的副教授闻讯赶来庆贺。进了病房,正赶上老夫妻俩一同在吟唱《孟姜女哭长城》。他不向两位老人招呼,先悄悄打开特意带来的手提录音机录着音,然后轻声加入了吟唱,似乎他原来就是特地赶来参加友情演出的。
81床老人面部依然有些呆滞,喉咙沙哑,发音不畅。他全神贯注于吟唱的样子,让副教授深为感动。这位老军人乐感超强,不仅成功把握了乐曲独特的节奏,情绪表达也十分到位。似闻一个妇人呜咽哭泣,起而又急,止而又续。不是凭借他的嗓音,而是发自心底的情感投入,倾其所有,一览无余,恰恰适应了歌曲的内在要求。仿佛老人自身不复存在,早已成为一条小溪,以它的全部流量注入了大江大河,一泻千里奔腾而去。
夫人看见老爷子眼窝中含有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干枯多皱的面颊上滚下,如漫过一面坚硬粗筋的岩壁,滴落在土地上。他们已经度过了“金婚”,妻子从来不曾看见过男人这样动情落泪。
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规规矩矩向81床行了一个三鞠躬礼,才向老夫妻俩表示衷心祝贺。讲起《孟姜女哭长城》,副教授如数家珍:“这首歌传说起源于江苏松江孟家庄,流传到北方大地,发生了变异。曲调基础是依据‘辽南鼓乐’改编为双管独奏曲《江河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艺术剧院移植为二胡独奏曲,演出一直是采用原名加唱词。”
81床阿姨说:“啊哟!教授不讲我们哪里知道,原来这首老歌很有根底的。”
“不妨说,这首歌也同样与我有缘,由我执棒学院爱乐交响乐团对外公演,至今有三十几场了……”高淡阔论中,副教授恍然有所醒悟,不禁呼喊起来,“不对!不对!老首长这歌儿唱得有问题!我听首长和您唱的,曲子基本上就是那样,唱词明显是有区别的。不是字句上有什么具体差别,而是发声的问题。”
“老头子北腔南调,又是哼哼着在唱,发声不对有什么问题?”
“这里牵涉到古代汉语的问题,古汉语分为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完全缺失,只在一些方言中有保存。问题就出在这里,首长跟阿姨您不同,老人家还完整保存了唱词中所有的古汉语入声字。”
副教授继续讲解说:“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见于公元前五四九年,秦长城尚未开始修建,而齐长城西段已经完成了。传说齐国勇士杞梁,随齐庄公攻打莒国战死,妻子千里寻夫,见到丈夫尸首向天痛哭,长城为之倾倒。可以坐实,孟姜女哭长城的歌,指的正是齐长城。”
“秦长城怎么样?齐长城又怎么样?老头子原籍山东临淄,流落到江南也已经是几辈人了。不是陕西人,不是甘肃人、宁夏人,什么秦始皇什么孟姜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古代齐国的首都是现在山东临淄一带,正是首长的原籍老家。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陪同老爷子和阿姨去临淄一带走走,从当地方言里,不知是不是还能听得到古汉语入声字。”
副教授边打开先前的录音边说:“我们来放录音,当场聆听,做一个订正。”
81床家属集中注意力,在辨别老头子的吟唱发声。果然,凡遇古音入声字,他发声又快又短促,即出即收,与其他歌词唱法明显有别。以老头子的拙口笨舌,让他对照口型来模仿,怕也学不来的,他怎么竟能发出这样一种奇异的声音呢?夫人听“傻”了,百思不得其解。
副教授目不转睛地关注老人的反应。81床如同一台老式留声机,没有谁用把手重新上满了发条,留声机便永远在那里纹丝不动,不会再发出任何一点微小声音。好一阵儿,只见老人努力地抬起右手,缓缓指向音乐学院副教授竖起一个大拇指。
老红军病友给出的结论,让副教授欣喜若狂,他双手抱拳:“多谢老首长!多谢老首长!”
副教授还想把采访继续下去,夫人已经替他收拾好了录音机,递在他的手上。来访者不得不走人,刚刚转过身去,就听砰的一声,病房的门关上了。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
《万里长城万里长》是一部符号化的小说,它不着力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不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故事简单,背后却深藏玄机。作家摈弃了现实主义繁复多样的艺术手法,引入现代派小说符号化元素,把人物的典型意义转化为一种意象,一种符号,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弹性空间。简单化扁平化叙事之下,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寓意深邃的故事。那是冰山潜藏于海水之下的八分之七,文本深处涌动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激烈碰撞的情感暗流……
正如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所说:符号是我们通过对它的认识能知道更多东西的东西。意象符号化,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密钥。小说中的人物、诸多意象,皆为含有各自特定内涵的符号,彼此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服务于人物形象,指向共同主题。
(摘编自胡念邦 金翠华《文本深层的另一种叙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倒叙的手法写老红军昏迷将近二十年,竟然还能苏醒过来的奇迹,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第五段对老红军吟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描写形象传神,与《赤壁赋》中对箫声的描写方法有相同之处。
C.老红军在吟唱《孟姜女哭长城》后眼泛泪珠,是因为他感念妻子在自己昏迷期间对自己的悉心照料,不离不弃。
D.老红军以81床名之;其妻为81床家属;音乐学院的副教授的称谓就是职称,这是小说创作意象符号化的体现。
(2)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红军比喻成老式的留声机,喻体的特点暗合老红军的经历。
B.上发条的手指的是81床家属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否则昏迷二十年的老红军无法苏醒。
C.这句话与前文写老红军的深情吟唱《孟姜女哭长城》泪流满面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从副教授的视角来写老红军,音乐让未曾经历战争的教授与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心灵相通。
(3)请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分析标题“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意义指向。
(4)文本二认为“文本深处涌动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激烈碰撞的情感暗流”,请据此分析揭示文本一所蕴含的“情感暗流”。组卷:44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