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3 13: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文”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多有出现,以《周易》对“天文”的阐释最具代表性。《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理是大地的纹理,又称地文。天文和地理,象征自然的一切物象,人耳目所及千姿百态的物象可通称为“文”。这一点,刘勰作了精准的概括:“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原道》)“日月叠璧”的天空之文和“山川焕绮”的大地之文结合,构建起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之文”。由此,“天文”即“自然之文”,这种“自然之文”并非死寂,而是活泼与绚丽的。这一点,《周易》卦象早已有鲜明的表现。如贲卦,《象》曰:“山下有火。”描绘的是山被火光照耀所呈现的灿烂图景。对此,《周易程氏传》说:“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则照见其上,草木品汇皆披其光采,有贲饰之象,故为贲也。”可见,贲卦描绘的图景指向天地的绚丽之美。这种绚丽之美是“天文”之“文”的最好诠释。
          “天文”指自然物象的绚丽之美。这种美的产生与其“阴阳交错”的内在生成机制有关。《周易》卦象的阴爻和阳爻,乃从观察自然界阴阳激荡的现象而来。《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鲁迅解释说:“物,指阴阳。此二句意谓阴和阳相错综即是文。”这是综合前人之见。这正应了许慎所言:“文,错画也,象交文。”不同纹理(抽象为阴与阳)的交叉错画,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更进一步,先秦两汉的“天文”所指向的自然物象,因阴阳交错内在机制的作用,表现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这种活力与生机之源就是“元气”,汉人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为“元气自然论”。在古人看来,宇宙是被气充盈着的母体,气的流荡生成了世间万物“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日月星辰等天之文,草木虫鱼等地之文,无不是气鼓荡的结果。气虽生成世间万物,但不是宇宙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叶朗说,这里的“一”指气,而气由道生成。
    (摘编自李健詹文伟《天文、人文与文章:先秦两汉之“文”的美学意蕴》)材料二: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们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后来人们在日升月落的变化中,才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就天体运行规律而言,星辰的隐没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导致,于是太阳东升西落,月亮有圆有缺。但古人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星象的了解并没有今天这么透彻,他们仅是发现所有的星象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于星空中可以观测到不同的星象,同一颗星象的在清晨与傍晚也不是位于同一位置。先民根据星象的时间特点,认识星象的性质,并且还根据星象的出没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活。
          《唐风•绸缪》篇中写: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桀者?子兮子兮,如此桀者何?
          诗歌以“三星”分别“在天”“在隅”和“在户”指示不同的时间点,并分别阐释在不同时间的各自安排。诗中的“三星”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星象之一,在《小雅•苕之华》与《召南•小星》中也曾分别出现,但从后世解《诗》来看,人们对于“三星”的确存在很大的争论。大文星象在诗中承载着重要的表意功能,对星象的正确认识与解读,将直接影响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
          《毛诗》认为三星为冬季参宿,郑玄则认为三星为夏季心宿,二者从政治美刺角度出发,认同此诗以星象反映时间,是对于婚姻失时的一种反讽。在具体论述之中,将三星的移动解释为三个时节的不同变化。汉代以后,洪吉亮的《毛诗天文考》谈到:“此诗男女既过仲春之夜而得以成婚,故适见心宿也,星随天转,昏而东,夜久而东南隅,夜分而正南。”洪吉亮从郑说,认为“三星”为夏季心宿,但是他突破毛郑两家认为三星移动为季节变化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即认为此三星的位置变化,可能是在同一夜晚之间的变动情况。再有近代学者甸甸,从文字学与文化学的双重角度,考证甲骨文中“三”字与“参”字的相关性,指出《绸缪》一诗的“三星”应为参宿,并结合参宿出现的天文学知识,判断此诗的婚礼现场应是在冬季。
          诗中“三星”到底是哪三星?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在哪个时候?星象的的变动又是否为同一夜晚,除了结合星象的天文学性质,如果我们再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辅证,“三星”的问题将显示得更为清晰。关于此诗的主题,我们可以从“束薪”“束刍”和“束楚”三个物象来进行判断。《毛诗传笺通释》中写:“《诗》盖以取木喻取女,因而即以析薪喻取妻,为迎新也。”指出析薪为迎亲之用,“束薪”“束刍”和“束楚”在本义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指捆起来的柴火,是新婚迎新所用之物,结合诗歌描绘的背景,基本能判断诗歌写一场新婚之礼。在古代的新婚礼仪之中,亲迎之礼则必须于黄昏举行,《仪礼•士昏礼》中云:“士昏礼,凡行事必昏、昕。”随着太阳渐落,需要点燃火把以照亮,故《绸缪》篇的“束薪”可以看做是男子于傍晚之后,到女子家迎亲所用的柴火。
          新婚之礼在黄昏开始举行,诗歌从黄昏开始写起,那诗歌中的星象应是“参星”无疑,从星象的天文学性质来看,参星正是在傍晚时分出现在天空,“参”又为“三”,我们所说的“三星高照,新年来到”,指的就是在除夕夜晚看见参宿三星的情况,在冬季的夜晚,三星是最为明亮的,所以这次婚礼从季节来看,或许就是在冬季。而诗中的三星的“在天”“在隅”“在户”分别对应了参星在天空中的移动,“在天”表示参宿初现于天空,此时为傍晚:“在隅”表示参宿移动到东南角,表明此时夜以深;“在户”则是指三星照到了门前,时间已经到了夜半时分,由此基本能判定此诗所描述的场景应发生在同一夜睁。
    (摘编自马小其《先秦两汉诗歌中的天文星象研究》)(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道》中提到“日月叠璧”“山川焕绮’的“自然之文”在随后的《周易》卦象中也有着鲜明的表现。
    B.《周易》中,只贲卦描绘的图景才能指向天地的绚丽之美。这种绚丽之美是“天文”之“文”的最好诠释。
    C.因阴阳交错内在机制的作用,先秦两汉“天文”所指向的自然物象,表现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随之产生了“元气”。
    D.《毛诗》认为三星为冬季参宿,郑玄则认为三星为夏季心宿,二者虽对三星的季节认知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
    (2)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宇宙是被气充盈着的母体,气的流荡生成了世间万物,但是作为最高存在的道,才是生成万物的本体。
    B.天文星象在诗中承载着重要的表意功能,因为人们对于“三星”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争论,所以对诗意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C.作者在认同洪吉亮和林甸甸看法的基础上,结合星象的天文学性质以及民俗学的辅证,对“三星”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D.依据三星“在天”“在隅”“在户”在天空中移动的情况,基本能判定《绸缪》所描述的场景应发生在同一夜晚。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活”观点的一项是
     

    A.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渐渐之石》
    B.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鄘风•定之方中》
    C.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
    D.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延,曷云能来。——《邶风•雄雉》
    (4)材料一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天文”这一概念的?请简要分析。
    (5)《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对“三五”的解释,众说纷纭。请你仿照材料二对此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步骤。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气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叙叙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节选自鲁迅《阿Q正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罩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写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自以为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其实是偏狭的,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就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
    B.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说明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C.乙文中的黄狗警觉忠诚又极富灵性,与翠翠的天真、单纯交相辉映,表现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D.“码头上已无别的人”可见当时环境冷冷清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直接导致在和傩送对话中说出“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一般不直接对作品的人物事件进行主观评价,而是让思想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
    B.甲文运用工笔细描来刻画人物,比如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
    C.乙文第一段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赋予翠翠山水般的灵性。
    D.乙文主要运用对话缓缓推进故事发展,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体现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特色。
    (3)请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结合选文阐述其具体表现。
    (4)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从环境、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比较差异。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走之前的娜拉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展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在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中,为对方牺牲自我,恰恰是实现主体人格的方式。娜拉当年冒险伪造签名,是出于这种观念;在八年的家庭生活中为海尔茂付出牺牲,是出于这种观念;她在被柯洛克斯泰威胁时决心投水自杀,还是出于这种观念。也正是出于这种观念,她一直坚信海尔茂也会为自己作出同样的牺牲——
          娜拉 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
          ……
          娜拉 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相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除了娜拉之外,所有剧中人物还有观众都非常清楚,海尔茂绝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娜拉由于自我蒙蔽而认识不到这一点。当借据还回而危机解除——
          海尔茂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
          娜拉  我呢?
          海尔茂  当然你也没事了,咱们俩都没事了。……
          娜拉对海尔茂的幻想破灭了,同时她也从自己过去对爱情、生活的浪漫观念中醒了过来——“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这一流派的许多伟大作家正是以此来批判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家庭制度,对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然而,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个人物揭示了这一点,宣告了新时代的来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B.10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C.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D.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易卜生在草稿中写的是“你没事了,娜拉。”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才改成这样。为什么说改了后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赶时间的人王计兵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骨头里赶出火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你我都是“赶时间的人”,风里雨里亦兼程,这也正是“外卖小哥”王计兵这首小诗最触动人心的地方。作为即将迈入高三的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