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发布:2024/11/8 12:1:3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那么,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就是一种逍遥。也就是说,鲲鹏翱翔云空,斥鴳游蓬蒿,在逍遥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鲲鹏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这里,“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于是,大鹏也就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这就将大鹏意象的内涵诗意化了。后来,阮修借助其创作的《大鹏赞》中的鲲鹏意象,表达出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使之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至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也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何必不然”,或是断章取义,如嵇康、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或引申说理,如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或是自由创造,如李白的《大鹏赋》则是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激荡天地、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意象的内涵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发生转换,与当时文人追求身名俱泰、任诞逍遥有关。
    B.受郭象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哲学解释的影响,嵇康将这一意象进行了诗意的转化。
    C.魏晋时期的阮修与盛唐时期的李白分别在《大鹏赞》和《上李邕》中把鲲鹏作为了自由的象征。
    D.“断章取义”“引申说理”以及“自由创造”是中国文本领域常见的三种主要接受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接着阐明了鲲鹏由“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的过程和原因。
    B.文章第二段列举郭象、嵇康、阮修等人事例,论述了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是从魏晋开始的。
    C.文章第三段引用李白《大鹏赋》中的诗句,意在强调鲲鹏已成为具有盛唐气象的审美意象。
    D.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阐释了文本接受过程中进行审美创造是一种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郭象对“逍遥”的解读,万事万物虽有差异,但都可能达到顺乎本性、称乎所能的逍遥。
    B.文中谈及截取意象以抒情,那么,用典这种艺术手法有时也能体现这种文本接受的方式。
    C.从文学创作角度界,后代对大鹏意象的解读是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有意识的“误读”。
    D.经典意象能够形象呈现并影响深远,一般都要经哲学的世俗化解读与诗意的形象化再现。

    组卷:10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你最想写什么作业?”“我想写体育作业。”
          小时候,很多人一定都开过这样的玩笑,没想到体育课的作业竟然要成为现实了。9月22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岱峰在答记者问时透露,不远的将来,学生们的作业列表中,将加入一项全新内容一体育作业。
          近年来,“体教融合”的理念被屡屡提及,这对开出高质量体育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教育与升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的重视,也多次被搬上台面讨论。例如,云南省宣布,从2020年秋季学期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将体育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提升到100分,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主科”语数外并列。体育课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如果说。之前的举措与提议大多集中于分数层面,以发挥其导向作用,那么“体育课留作业”则是实实在在地打响了“体教融合”改革的响亮一枪。体育课留作业不仅是局部改革,可以说是对过往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体育锻炼的纠偏,毕竟老一套教育模式的隐患已经显现出来。但是,体育课应该留怎样的作业?如何平衡体方课作业与文化课作业的时间分配?如何“批改”体育课作业?……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体育课的终极意义都是培养健康的体魄,并在此基础上发掘适合学生的运动爱好。体育课作业应该走出刻板模式,探寻更多灵活高效的方式。
    (摘编自《体育课不该“燃烧自己照亮语数外”》,《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24日)
    材料二:
          为了调查深圳盐港中学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的原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本课题组发起了本次调查。调查报告还提出了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几点建议,介绍了“新体育课”模式,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试行该模式,并予以推广。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深圳市盐港中学的600名学生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共发出问卷调查表600份,回收问卷567份,其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问卷有效率94.5%。
          2.调查结果
    表1深圳盐港中学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情况统计表
    经常 一般 很少 从不
    入数/人 184 175 192 16
    男/女 116/68 66/109 64/128 5/11

    表3深圳盐港中学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组织形式统计表
    按统一教学进度 多种项目结合 单一项目 课内外一体化
    入数/人 184 225 56 144
    比例/(%) 25% 40% 9.9% 25.1%
    (摘编自《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材料三:
          体育运动是一门科学,首先要讲究方法、技术与技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体育老师都有自己的“绝活儿”。谭云峰老师授课的要点就是“基础化”和“多元化”,他说:“首先就是一定要把基础打好。教学可以慢一点,不能急。当孩子的运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运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困难,而是一种挑战。至于多元化,就是在课堂上要不断拿出新鲜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有趣。”
          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想要上好一堂体育课,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主任刘洋说:“老师要以身作则,充满对运动的渴望,带给学生新鲜感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染学生。他们应该了解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从而调整上课计划和运动量。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根据教学要求设置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生普遍喜欢游戏项目,喜欢球类项目,甚至喜欢“放羊”,不喜欢枯燥地跑圈。如果把一堂课安排满,全是教学内容,就失去了让学生“练”的机会。精讲多练,适当李出一些白由活动时间让学生玩,才能达到体育课的效果。
          蔡元培先生曾讲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上好体育课,除了锻炼身体,更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让孩子更加健康开朗、积极向上。
    (摘编自《寓教于乐 好的体育课潜移默化塑造人格》,人民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省提高体育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使体育与语数外并列,这一举措是“体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彰显了对体育课的重视。
    B.材料一围绕“体育课留作业”这一话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举例说明了体育课所需要的高效作业形式。
    C.材料二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众多,尤其算欢球类运动,此外,学生们更喜欢多种项A结合的体育课组织形式。
    D.从表1可知,经常主动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人数和对课外体育运动有一定积极性的人数基本相当,其中,男生的参与兴趣更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课留作业已经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如何“批改”体育课作业等诸多现实问题。
    B.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景,推广“新体育课”模式,深圳盐港中学发放了600份问卷,调查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的原因。
    C.谭云峰认为体育课要“基础化“和“多元化”,“基础化”能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D.体育课在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与蔡元培的讲话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才能开好体育课。

    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祈雨
    陈毓
          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
          厉槟榔骑在摩托车上,嗡的一声,就到了阿斗跟前,戛然停车,问候阿斗。
          厉槟榔说,一大早出门,碰上的,咋是你这远路人。你回来了?还出去不?
          两人站着寒暄,厉槟榔说他有紧要事,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摩托车开出去又停住,厉槟榔扭头嘱咐阿斗,午后一起参加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
          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
          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
          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
          参加祈雨的年轻人都被尚爷分派了活儿,分给厉槟榔的,就是去镇后头借吴婆婆的斗方。
          阿斗看见厉槟榔急火火地去借斗方,赶紧回家和媳妇景波报到。景波正在院子里用棕树毛皮扎扫帚,说是祈雨用。阿斗在心里笑了,他感到一阵轻松,一阵解脱,一阵感动。
          阿斗回镇子见到的这两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祈雨忙碌,叫他莫名兴奋。日子一瞬间在他心里现出紧致的形状。
          匆匆吃了景波做的热米皮,阿斗帮景波扎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
          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
          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
          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柱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药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
          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
          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
          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
          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置了。
          过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三分之一少了。
          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
          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
          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
          阿斗想起桃子,他立即给桃子打了电话。电话里他呜呜咽咽,说不成句。
          于是这个下午,刚刚把“台湾老公”迎进门的桃子听到电话里,阿斗泣不成声地向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台湾人听着电话里隐约的哭声,问桃子,是谁死了?
          桃子平静地说,奶奶死了,我得立即回家。
    文本二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如一盘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意。以小见大,即精微又辽阔,深沉的意隘是小小说之意。平淡的开始、平庸的收场是小小说最常见的失败。所以,有意蕴在小小说那里最常见的表情是若有所思,击节赞叹,是余音绕染,三月不知肉味。但愿能唤起这分阅读体验的小小说多点,再多点。
    (摘编自《陈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独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阿斗的视角讲还故事,以很久没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阿斗与桃子的通话结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B.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祈雨发生的背景,不仅刻画了尚爷的保守与固执,也揭示了流水镇一些年轻人的不以为意和不知轻重。
    C.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陌生的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足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反应。
    D.文亲借对祈雨仪式引来的“三分钟的雨水”的记叙,营造出神秘、神圣的氛围,暗示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愿望的强烈和真诚。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行雨”仪式前四方街这一场景?
    (3)文本二谈到了陈毓强调小小说的创作要“有意蕴”,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蕴“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籍里的中国》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①______,让a.“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  )。中华典籍卷帙浩繁,珍藏在藏书馆里,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②______,更让其“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借助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引人入胜的叙事中还原历史、吸引受众。在《论语》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当年迈的孔子泪流满面地呼唤b.“颜回”“仲由”的名字时,颜回和仲由缓步登上高台,化作了天空中的繁星点点。一句c.“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余音绕梁,响彻心扉。孔门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以及③______,在节目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意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一本本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B.既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又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C.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D.一本本典籍不仅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2)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词句,其中引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2021年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苦不入滂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中国实践凸显了中国智慧。你将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举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理解材料大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