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1/16 7:0:2

一、【基础练习】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      ,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        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        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        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波逐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组卷:88引用:15难度:0.7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       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       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        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

    组卷:86引用:6难度:0.7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作出痛苦假设的句子是:“
     
     
     
    。”

    组卷:135引用:8难度:0.9

二、【课内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入,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
    B.通过躬耕手段来缓解饥寒之忧是曾经“阔绰”的苏轼被贬官黄州后的一个想法。
    C.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D.马梦得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便把东坡之地赠予了苏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了论证苏轼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低下,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加以佐证。
    B.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
    C.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苏轼的归隐躬耕有着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D.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但他随遇而安,田园耕读生活也让他获得了精神力量,变得积极乐观。
    B.苏轼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对待,所以说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
    C.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
    D.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

    组卷:19引用:10难度:0.7

四、【片段写作】

  • 11.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要求:语意简明,语言通顺,200字左右。

    组卷:8引用:3难度:0.9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苏轼有一首《浣溪沙》的下阕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记载:“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苏轼对“清欢”和“平淡”的推崇,给人们以生活的启迪。但对苏轼的品味,有人极为认同,也有人不屑一顾。
          对苏轼的品味,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2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