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6 0: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得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人群之间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即早期国家。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把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最终都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希腊没有,结果很快就湮没了。古希腊情况很特别,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现象说成是“普世”的。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大约在5000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分配形式和社会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这套学说承前启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孔子的学说与帝国的结构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从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因此,西方想摆脱落后,就需要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西方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在西方“普世”过。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维系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向未来,源远流长。
    B.以“城邦”为显著特点的古希腊文明因为城邦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而直接走向毁灭。
    C.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孔子学说与帝国结构高度结合,并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发展。
    D.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都造成了社会解体和国家动乱,这不利于文明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明产生的条件及地域特点说起,然后又谈到文明的多样性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B.文章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意在论证局面翻转的原因及西方“普世”之说。
    C.文章叙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用事实论证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具有的特定的时空背景。
    D.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开始了近代的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的崛起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的完美对接。
    B.随着东西方发展态势的变化,西方牵引着世界发展,但先进的西方文明并不能消解文明的多样性。
    C.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因为水使人群交往更加便捷,也把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
    D.孔子学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蓬勃发展,可见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组卷:0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材料二
          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如今,“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
          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铁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设施。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从工业设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片几乎完全吻合。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池形态清晰完整;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扬州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保”下来的历史建筑便“活”了起来。
    材料三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玛黑区有许多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为了提高知名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将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
          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
     

    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
    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
    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
    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B.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C.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
    D.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搭      车
    梁衡
          我第一次搭车是搭的马车,当时我们七八个大学生在内蒙古河套农村劳动锻炼,房前正守着一条沙土公路。路上汽车很少,多是马车。我们的驻地离公社、医院、供销社等行政中心大约有五里地,常有些小事要去办。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因为这是一条固定的路线,时间长了与车倌也混熟了,话也多了。他们总爱向我们打听城里的稀罕事儿,我也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在城里听不到的故事。当时一到秋天,公路两边的房主就会腾出些房子来烧个大炕,接待过夜的车马,一般是赶车人自带粮食和马料,房主收一点柴火钱。一时,车马店里人声喧哗,骡嘶马叫,人们套车卸车,大声地互相招呼。土炕上弥漫着旱烟味,有时还一点酒香。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司机是一个姓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大络腮胡子。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给我一件老羊皮袄。几年的塞外生活,我太熟悉这种万能皮袄了,甚至已闻惯了它散发出来的膻腥味儿。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我躺在车上,伸手就能摸到蓝天;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这时候你才真切地感到地球是圆的,假如对面的远处出现了一辆车,就像在大海上看见船的桅杆一样。这种感觉你要是能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或东部呼伦贝尔草原跑车会更加明显。我们的车在地球的表面飞奔、撒欢儿,又好像要离地而去。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缠绕在脖子上或者贴在胸前,然后再一松手,又放它飘去。
          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胡子爬到车盘底下摸了半天,出来时满脸沙土,摊开油污的双手说:“传动轴断了。”在这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小张那张白脸唰的一下更白了。胡子只说了两个字“皮袄!”小张爬上车帮,嗖的一下抽出刚才还垫在我身下的那张万能老羊皮袄,麻利地铺到车底下去。他们在车底鼓捣了半天,最后抽出一根车轴。胡子贼亮的眼睛把周围四方扫视了一遍,说:“这个地方没有人家也很少过车,估计公社在那个方向,一般公社里都会有个农机修理点,我们去碰一碰运气。”然后突然转向我温和地说:“小记者,你敢一个人在这里看车吗?“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连忙大声说:“敢!”胡子把我安顿在车楼子里,然后他们两个背了一个水壶,扛起车轴,顺着河沟一步一弯腰地向那个远处的山口走去。
          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不知不觉,天色慢慢暗了下来,低头看一下手表已经下午七点。当我再一抬起头时,车窗玻璃上却贴着一张人脸,鼻子都压成了扁平。我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努力静下来,才看清是一个当地老乡,满脸皱纹。老汉一口当地话:
          “后生,车子陷住了吧?天都擦黑了,肚子饿了吧,到我的道班里去吃点儿东西。”原来老人是个当地的养路工。说话间,他领着我到道班里取了一些大饼。
          从老人那里回到车前,我先围着汽车转了一圈儿,看有什么动静,又检查了车楼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再翻到车顶上,呆呆地透过黑暗一直盯着山口方向。不知道过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两个晃动的手电光。还没有等走到跟前,就听见胡子在黑暗中喊道:“小记者,饿坏了吧?”我连忙喊:“不饿不饿,我们有好吃的了。”他们来到车前放下沉重的车轴,胡子从怀里摸出一个油纸包,原来是一包酱牛肉。我也赶快从书包里掏出老人做的大饼,又说了上道班的事儿。我们三个人坐在车下的沙地上,顶着满天星光,掰一块饼就着吃一口肉,再举起水壶喝一口水。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
          我们吃饱喝足后开始干活。车轴换好了,胡子用沙子搓搓两手的油腻,跳进车楼子里发动车子。我和小张在后面用力推车,明知道这点力气对一辆卡车来说就像蚊子推大象,但还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自求安慰,终于“咔”一声,车轮咬住了河床,往上轻轻弹了一下,缓缓转动了,我们三个人的心都一下落了地。
          塞上六年,数不清搭了多少次车。而今进了城,交通更加便利,搭车之事鲜有所闻,而碰瓷行骗的事例倒是不少。现在想来,那六年的搭车生活真是一种享受。当我坐在慢悠悠的马车上,听车倌聊天,看着两边的青纱帐、麦田、羊群时,就像是在听一首古老的歌谣或者喝一壶老酒。而当仰面躺在载货的卡车上,则是一种追逐在云端的旅行。自从离开河套之后,我可再也没有机会这样搭过一次车了。
    (节选自梁衡《梦回塞上》,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路边搭车时,“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既说明了我们当时经常搭乘顺风车,也展现了车倌的热情,乐于顺路搭载我们。
    B.“我”认为“老羊皮袄”是“万能皮袄”,既反映了“我”对当地生活习俗的熟悉,也为后文胡子大哥铺老羊皮袄检查车辆埋下了伏笔。
    C.“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我”内心的轻松恓意。
    D.面对胡子大哥的守车请求,“我”虽然害怕,但毅然答应,主要是因为“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希望以这样的“立功表现”来表达感谢。
    (2)结尾画线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梁衡的散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篇文章展现了哪些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据介绍,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组卷:12引用:4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6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