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山东省潍坊四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这样的诗句多得很。像“凿翠开户牖”(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材料二:
          虚无之美是古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中国文化重视虚无之美,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园冶•园说》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张宣题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苏轼《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以上诗句都说明了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身,可以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使生意盎然的自然美融于怡然自乐的生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人足不出户,就能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而创造一个洋溢着自然美的园林“生境”。
          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意境隽永,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意境美往往是通过文学命名来突出的,如苏州藕园主体建筑名“城曲草堂”,取唐李贺《石城晓》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之意,以抒写园主夫妇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而甘愿在城弯草堂白屋过清苦生活的美好感情;园中“听橹楼”和“魁星阁”是由阁道连通的两座小楼,一楼一阁,互相依偎,恰似一对佳偶,与“藕”合意。同样是旱船,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所提示的内涵却不同,耐人咀嚼。私家园林的旱船,或名“不系舟”,象征精神绝对自由、逍遥的人生,若漂浮不定没有拴系的小船,宣扬具有哲学意味的超功名的人生境界;或曰:“涤我尘襟”,反映隐逸尘世、洁身自好的清高意趣;或取宋欧阳修“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意叫“画舫斋”;或径以“小风波处便为家”“不波小艇”等呼之,视官场为险途,表示明哲保身,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们的价值理想。颐和园的旱船“清晏舫”,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意,“清晏”,表示国泰民安,顺从帝皇之心,有颂圣意味。寺庙园林中的旱船,则有超渡众生到彼岸世界去的宗教含义。如苏州天池山寂鉴寺旱船,取佛教“慈航普渡众生”意。
          中国园林的文化美主要体现在桥与亭上。园林中的桥,除了它的实用性外,还是人生戏剧的各种转折中最富特征的文化装置,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也象征走上通途的希望和机遇,是危险与希望丛生之途。而园林中的亭,因为可供文人雅士品茶弹琴、饮酒赋诗、观景赏心,遂逐渐成为风雅的象征。亭以圆法天,以方象地,以八卦数理象征阴阳象征秩序。建筑殿堂的天花板上往往绘有彩绘和藻井图案,它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的园林建筑的养分,促使中国园林建筑的高度发展,其中圆明园就是中外建筑技术合作的杰作。园林建筑技术交流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园林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作为国人、建筑师则应吸收、借鉴并发扬光大,不至于使之淹没。
    (节选自胡捷《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供人休憩,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是为了居人,要有其他功用,它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B.颐和园乐寿堂的每个窗子都像一幅小画,而且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窗子,所看到的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C.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比如,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D.私家园林的旱船,或名“不系舟”,象征精神绝对自由、逍遥的人生,若漂浮不定没有拴系的小船,宣扬具有哲学意味的超功名的人生境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园林进行空间的艺术处理上,“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处理好“望”,人们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美的感受。
    B.东西方对美的欣赏体现不同的民族特点,关注中国园林艺术的空间美领域,有助于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
    C.天坛中那个祭天的台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为自己的庙宇,体现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美学内涵,即虚无之美。
    D.中国园林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一枝独秀,就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一样,成功抵御了外来文明的侵蚀,保持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纯粹。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从颐和园望去,玉泉山上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B.《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园门、假山、墙垣等,使园中景物丰富多变,这是“分景”。
    C.“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是“镜借”。
    D.“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诗句),这是隔景。
    (4)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的?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概括。
    (5)沈复曾在《浮生六记》中说,中国园林建筑“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8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平方米麦苗
    张中杰
          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倚门抽抽噎噎地哭泣,来接田婶入城的儿子不知所措。直到儿媳灵机一动,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拎着包袱跟着儿子上了车。
          老家老屋隔壁住着鳏夫壮叔,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
          田婶住进儿子家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
          田婶刚开始饭菜做的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透着农家的香甜,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月,粥常熬糊,菜非咸即淡,让儿子媳妇直皱眉头。
          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陌生,与老家的槐树皂角树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她突然想种麦子了。
          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
          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
          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
          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哪是麦种呀。
          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一个人乐呵。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
          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
          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毕竟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没吱声,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关上门哭了。
          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
          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妇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问青红皂白,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女儿见自己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低眉顺眼一个劲儿讨好她。
          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把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
          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
          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
          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
          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
          春节,儿女回老家,看到母亲精神饱满,听到母亲独有的笑声,在阳光下久久回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婶来到城里后一开始饭菜做得还可以,后来“粥常熬糊,菜非咸即淡”,其实这是她思乡心切,有意为之。
    B.住在城里的田婶突然想种麦子了,是因为麦田给予了她很多快乐,麦子充满了她的回忆能让她的精神找到寄托。
    C.田婶三次种麦子,前两次未成熟就被儿媳、女儿给采收,可以看出两代人生活观念虽有冲突,但对麦子的喜爱之情是一致的。
    D.结尾借田婶在阳光下久久回荡的笑声,揭开了田婶一直种麦子的主要原因: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渲染了环境氛围,烘托了田婶因丈夫故去的悲伤的心情。
    B.当田婶看到儿子买冰箱的白塑料泡沫时,“一把紧搂在怀里”,一个“搂”字运用细节写出了田婶的喜出望外。
    C.儿子买麦种却错买了麦仁,既突出了儿子对耕种生活的陌生,又引出下文田婶回老家的取麦种的情节。
    D.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田婶种麦子是一条线索,而壮叔送麦种则是另外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
    (3)小说结尾部分关于麻雀的情节,看似多余,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此小说取材平常但也能体现出“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特点,从小小的两平方米的麦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依据文本谈谈你的感悟与理解。

    组卷:4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此次任务中,(  )①
     
    返回舱的整个飞行过程都离不开惯性导航设备。该设备精准测量飞船的角速度和加速度,为宇航员准确返回着陆场提供关键数据信息,助力飞船成功进入返回轨道,确保飞船精准落地。②
     
    护航返回舱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主伞生产过程复杂,加工要求极为严苛。“航天绣娘”们“用心缝好每一针”,确保了96根径向带长度一致、线迹松紧度一致,保障航天员安全落地。③
     
    返回舱接近地面时,仍以近9米/秒的速度下降。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必须进一步降低冲击,而这一关键的“刹车”过程由4 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完成。在返回舱距地面1米时,着陆反推发动机10毫秒内同时自动点火,以极强的缓冲力助其平稳落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飞船顺利返航的科技“硬支撑”,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多项技术产品。
    B.为保障飞船顺利返航,我国自主研制生产了作为科技“硬支撑”的多项技术产品。
    C.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多项技术产品为飞船顺利返航提供了科技“硬支撑”。
    D.作为科技“硬支撑”的多项技术产品,是我国为飞船顺利返航自主研制生产的。
    (2)请结合材料,为第二、三、四段各拟写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8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可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梁晓声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在条件。
    ----毛泽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南怀瑾      振兴中学将举行“五四杯•我心中的文化”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