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9/9 1: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组卷:77引用:1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听水
    李拓之
    “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
          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
          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蟀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
    “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
    “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
    “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
    “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
          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
    “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
    “君王,手指抖颤了呀。”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
          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
          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
          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
          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
          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
    “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
          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
          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
          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
    “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着问坐在身旁的卫灵公。
    “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
    “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
          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
    “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
    “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
    “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
    “哦……”大家又叫了一声。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
    “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
    “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
          师涓站起子,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恐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一九四六年十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
    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
    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
    (2)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的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
    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
    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3)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0引用:7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全球湿地展望》报告强调,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可带来健康、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红利。据估算,全球湿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可见,①        
          然而,②       。该报告警告,自1970年起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35%,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过四分之一的湿地物种遭到了灭绝威胁。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开发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国际重要湿地遭农业用地破坏。此外,③       ,极地湿地和山区湿地尤其处于危险之中,而海洋升温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珊瑚白化严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生计和海岸保护等服务。
          守护湿地亟需各方携手同行,亟需强化跨农业、城市发展与湿地管理部门的融合与协调。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拟南芥,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D.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6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多样,有人选择与时代合唱,有人选择独自吟唱,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与课内所学,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组卷:31引用:10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