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身不屈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
    --高士文化与高士图
    王亚军
          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高士文化,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
          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
          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这时的高士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一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
          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士绘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士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士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选自201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士,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B.高士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C.宋之后的“高士图”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
    D.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士文化,进而说明高士文化对高士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B.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士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
    C.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士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
    D.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
    B.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
    C.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
    D.《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

    组卷:6引用:6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⑪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⑫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⑬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第⑧段“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如何理解文中的这段话?请结合文章分析。
    (3)小说结尾写冬子在生日那天,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这个情节设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组卷:10引用:3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36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选择题4分)

  • 3.文言文阅读。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设庄烈愍皇帝主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子、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之书,曰:“不读此,凡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展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贼既去,流民道,设屋聚齐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①甲中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⑧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④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 宗:尊崇,敬仰
    B.伪命敦 趣:急速,赶快
    C.明季流贼犯州城 明季:明朝末年
    D.流民 载:充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宝/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秋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官”是礼部的统称,礼部掌管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即为私谥。
    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刁蒙吉好学有识,勇于自我克制。他放弃科举后,每天闭户研读四书五经和近代儒家著作,寒暑不间断,偶有过失,痛责自己。
    B.刁蒙吉忠于故国,拒绝出仕新朝。明亡后,他在住所供奉崇祯皇帝神主,早晚哭祭;清朝建立,逼迫他任职,他以死抗争,不出来为官。
    C.刁蒙吉为人至孝,居丧极为悲痛。父亲去世后,他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母亲去世后,他因守孝悲伤过度,憔悴而亡。
    D.刁蒙吉乐善好施,保全救活多人。他搭建房屋安置流民,供给生病者医药;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仆从为其诚心感动,不负所托。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文言阅读小段(3分,选择题3分)

  • 4.阅读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节选自《新唐书》)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八、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畿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畿”取其在“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
    ②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③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帝王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④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重要依据。
    ⑤同年,指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可以指年龄相同。
    ⑥国风,《诗经》中各国的贵族文人作品,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组卷:11引用:1难度:0.8

  •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
     
    ,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
     
    ,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组卷: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