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二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9分,毎小题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却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
          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详。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我”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母亲解梦”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2)小说开头写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
    (3)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请在文中找出有关的例子,说说母亲解梦时的心情及作用。
    (4)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对文中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
    B.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C.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组卷:10引用:18难度:0.5

三、诗歌阅读(10分)

  • 4.比较阅读品味《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1)《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2)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五、语言文字运用(26分)

  • 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
     

    组卷:46引用:6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女人对男子说,我比你力气小。一个丑妇对美女说,我比你容貌差。一个小孩对老人说,我比你经验少。一个矮子对巨人说,我比你身材短。一个记者对富翁说,我比你贫穷。一个百姓对官员说,我比你地位低。……他们忧愁着。智者托着天平走过来,爽朗地说:“你们不必忧愁。测生命的重量,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砝码。”
          要求: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见解,字数不少于800字;
          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组卷: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